102. 第一百零二課 孤城(2 / 2)

“所以,在張鎬要當眾杖斃閭丘曉問罪時,閭丘曉求饒說家裡還有母親妻兒需要養,請求放過他。張鎬就怒而反問:‘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然後直接把人殺了。”

彈幕頓時劃過一大片叫好聲。

憋屈了這麼久,難得聽到一個還算能出出胸中惡氣的消息,觀眾們都直呼痛快。

李曉詩也明白,但就算她再不想,也還是要潑下這一盆涼水的。

“殺了是殺了,可事實上,王昌齡不會複活,時間也依然不能倒回到三天前。”

張鎬殺閭丘曉,是能出氣。

但閭丘曉說白了也隻是一個刺史,張鎬能動的也就隻有他。像那些真正給睢陽的滅頂之災添柴加火的、那些真正有勢力有實力的人,張鎬動不了,觀眾們更無可奈何。

且不說李隆基李亨了,就連賀蘭進明許叔冀,他們都無力懲罰。

在彈幕的一片省略號和哀歎中,作為主播的李曉詩再次開口,打破了這種僵硬的氣氛。

“其實,據記載,在這一年年初的時候,睢陽的存糧還有六萬斛,完全可供軍民一年的吃用。但當時濮陽和濟陰兩地開口向睢陽要糧,說再不給點吃的他們實在活不下去就隻能投降叛軍了。許遠作為睢陽太守,也隻能伸出援手,撥了一半給他們。但……”

她的聲音斷了一瞬,頓了頓,才又有點微妙且唏噓地繼續道:“但他們拿了糧食後,還是轉頭就投降了。”

這是和張鎬發現自己來晚了僅僅三天一樣,都是最讓人無奈且生氣的。

如果睢陽沒有把糧食分給濮陽濟陰,那他們完全可以靠存糧撐過一年,撐到朝廷收服長安洛陽終於可以分出主力來消滅圍睢陽的叛軍;

如果周圍的駐軍同僚肯出兵救援,那以張巡的能力,不僅可以解睢陽被圍之局,還可以大破敵軍也說不定,這麼多人就不必活活餓死或被吃了;

如果張鎬的軍隊早幾天到,那……;

如果……

如果真的有如果,那睢陽會有很多個機會能夠撐下去。

可惜沒有。

一個都沒有。

七千對十多萬,一邊是由於內部政治鬥爭而導致無論朝廷還是同僚都視而不見的孤城,一邊是首領安慶緒源源不斷增加支援給出壓力的叛軍。

十個月啊……那可是整整十個月啊。

睢陽的軍民,視死如歸力抗敵軍、用生命為江淮守住門戶的這些無名英雄們,在用血肉築成的城牆上、傾儘所有完成了他們的職責,成為了在這場風雨飄搖的浩劫中、維係著華夏民族命脈的一根纜繩。

朝廷動蕩,隻有江淮地區的賦稅錢糧能夠支撐這大廈將傾的王朝維持運轉。

十個月的時間,有了江淮錢糧支持,足以讓處於下風的唐王朝軍隊翻身反攻;十個月的時間,這七千餘士兵和睢陽城的百姓,用屍體堆出的支撐,足以讓唐軍得以喘息、足以讓這個搖搖欲晃的唐王朝收複兩京。

他們守住的不僅僅是睢陽這一座城,他們守住的是整個大唐的命脈,是整個華夏不重現五胡十六國的希望,是整個唐王朝的氣節和忠貞。

他們是被銘刻在曆史上、無論怎樣衝刷都洗不掉的英雄。

但,他們的犧牲根本不是必需。

他們原本可以不用死去。

他們可以活著完成這一切,成為活著的英雄。

或者……隻是做個活著的人。

是這個腐朽發爛的王朝在逼著他們去死。

多麼可笑啊。

李曉詩:“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評價這場戰役,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其誰之功也?!

反問振聾發聵。

從天幕中離開,逐漸清醒的賀蘭進明默然淚流。撕心裂肺的痛楚仍留在神經的四肢百骸中,他喉頭滾動,在侍從手忙腳亂的詢問照顧中艱難地翻身坐起,氣若遊絲。

“去、統籌軍隊……準備出兵馳援睢陽。”

誰之功?

……誰之功啊。

“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合稱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稱帝。唐朝上下反抗叛軍、將鎮守西北地區的精兵也悉數內調,並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合力抗敵。中間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我們也不能一一再來細說了。”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被平定。這場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叛亂終於落下帷幕。”

李曉詩也終於重新看向了筆記:“安史之亂給唐朝究竟帶來了什麼呢?”

“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在講到開元之治時提到過的一首詩嗎?對,就是詩聖杜甫的《憶昔二首》,當時說,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

“而安史之亂時呢,我們同樣用杜甫的詩來說,《石壕吏》有寫,一男附書至……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大家可以看得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吧?”

“再看安史之亂後,‘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這同樣也是杜甫的詩,《無家彆》。從這寥寥幾首詩中,大家就可以真切地看到,安史之亂究竟帶給了唐朝什麼。”

直到此刻,觀眾們才理解了李曉詩為什麼會在之前說起文學時,稱杜甫的詩為史詩——這些用詞樸實無華、平鋪直敘的詩,把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原原本本地還原了出來。

一句一句,宛如讀史。

殘酷、而真實。

詩中所透出的“史”,讓人忍不住為之心驚,潸然淚下。

李曉詩道:“在安史之亂前,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甚至沒有之一,而華夏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動亂中,華夏人口驟減,又經常出現被屠城圍殺的情況出現,特彆是北方地區,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堪稱浩劫。後來,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唐朝,這個一度堪稱首強的朝代,國運卻由極盛,轉至極衰。各種矛盾越發尖銳,中央勢力也趨於衰微,再難恢複往昔。”

“長安城,這個從漢起就被曆代作為都城的城市,唐朝以後,再無人在這裡定都。”

“我們都說,霸秦、強漢、巨唐。但唐,這個曾在世界上被視作是龐然大物的國度,自此,徹底倒了下去。”

李曉詩神色複雜:“有人說,安史之亂改變的不僅僅是唐朝的命運和國運,讓唐朝再也站不起來,它改變的,同樣也是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的命運。因為在這場動亂裡,叛亂的頭目是少數民族、是胡人,並非漢人。所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也徹底深入人心了起來。”

“後世的許多朝代,再沒有過像唐這樣開放包容容納各族的情景了……大家都開始對異族變得忌憚,對外國勢力更是如此。”

聽到這裡,李世民已經顧不上悲傷了,他謔地撐著桌子支起身體:“……不可!”

可持續好久的悲傷讓他仍然有些頭暈,支撐不足,太醫又連忙上前。

李曉詩也搖頭:“……但那都是後邊的曆史了。我們之後再談。”

“安史之亂的部分,到這裡就結束了。”

“接下來就看下個部分吧,給予這個滿是瘡痍的唐朝,最致命一擊的一場起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