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無法共情詩人們的痛苦,他們隻覺得太好玩了。
“這個人病得那麼嚴重,怎麼突然就蹦起來了?”
“哈哈哈哈原來這句話是這個意思,俺看不懂字,光聽先生念,根本聽不明白那句話是啥意思。”
“呸,你識得字你也看不懂。那可是有學問的先生寫的句子,光識字有什麼用?”
“還好有這個戲演給俺們看嘞!”
【這首串燒的詩,來自兩位唐朝詩人的詩作。】
元稹賀知章警覺,幾乎立刻在心裡喊“不要”。他們不想在這個時候暴露姓名,總覺得會很丟人。
然而天幕不聽。
【前半句出自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1
【這首詩講的是詩人的好友被貶官,詩人大病之中聽聞這個消息,驚得坐了起來,隻覺得寒風吹進來的雨水比往日更加冰冷。】
222解釋得很淺顯易懂,哪怕是普通百姓也能聽懂。
於是他們明白了,哦,這是詩人在為自己好友的消息而傷心難過,他們兩個感情真好呐。
元稹聽完鬆了口氣,心想還好還好,講解裡沒有摻雜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
【後半句則是出自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2
【這首詩因為朗朗上口且易於理解,在後世被列入了學生必學課本之中。因為後世施行義務教育,所有人七歲開始都要上學讀書,所這首詩在後世幾乎人人會背。】
賀知章差點原地表演一個“垂死病中驚坐起”:!!!
什麼?自己隨手寫的詩居然成了後世人人會背的經典?!
賀知章驚喜萬分,幾乎想要衝出去長嘯一聲,發泄自己激動的心情。
做官不能名留青史,可自己的作品能像聖賢典籍一樣人人稱頌也是好的。人生在世總有一樣得出彩,不然豈不是白活?
賀知章興奮極了,要不是現在天色已晚,他定要鋪紙研墨,再寫一篇詩文出來。
“不過那個元稹似乎沒聽說過?難道是後世之人?”
皇帝們的關注重點基本都放在了“後世人人必須上學”之上,能供得起所有人上學的朝代,將是多麼的強大啊。
十四萬萬人呢,全都要上學,光是筆墨紙硯的開銷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其實接受教育的人遠沒有這麼多,義務教育全麵普及也是這些年的事情,那些年齡大的人很多還是文盲。
但是古人不知道這件事,他們隻覺得吃驚。
有人分析道:
“後世有天幕這樣的東西存在,或許也用不了多少紙筆。能夠人人上學,倒是不難理解。”
雖然分析得有點偏,但是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把天幕代換成手機電腦,就和現在的情況差不多了。
如今天幕出現,又打算辦教育頻道,那麼古人也能享受“人人上學”的待遇。
這麼一想,百姓們就不羨慕後世之人了。
【除了剛剛那一句串燒外,還有一些非常出名的詩詞串燒。】
【第二句。】
【橫眉冷對千夫指,安能辨我是雄雌。】3
前者是近代的魯迅先生寫的,近代沒有開直播,所以魯迅先生本人是看不到了。不過後半句的原作者還是在的,這會兒正哭笑不得地看著天幕。
【前半句出自近代魯迅先生的《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4
【全詩我就不念了,貼在旁邊大家自己看看。回頭錄播版會出念誦版本和含義講解,同時會搭配真人的演繹,以及詩人寫這首詩的前因後果。】
全詩出現在了旁邊的空白處,不過大部分人看不懂。所以222準備了詳細的講解版本,專門提供給百姓們觀看的。
【後半句詩出自南北朝某位不知名的詩人,原句是《木蘭辭》中的: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
【在這裡請原作者把署名寫好,不要再發生詩人姓名丟失的情況。《木蘭辭》在後世同樣進入了義務教育的課本,很多人都會背誦,您應該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夠出現在課本中,被廣大學子得知吧?】
原作者:……
可是,這個署名是否失傳不是他能決定的啊!後世傳著傳著就沒影了,這他也管不著,全詩能一句不丟的流傳下去已經很不容易了!
好消息:詩作進入了課本。
壞消息:沒人知道這詩是我寫的。
原作者:QAQ這麼一看更令人傷心了!
【對了,《木蘭辭》寫的是花木蘭的故事,花木蘭大家知道不?不知道也沒關係,回頭看錄播,錄播會詳細介紹。】
【大致就是一個人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感人故事,最後女子領軍打了勝仗,朝廷要給她封官,她沒有接受,而是選擇回鄉侍奉父母。】
【這個故事在後世非常出名,幾乎沒人不知道花木蘭的名字。史學家們一致認為花木蘭應該是有曆史原型的,就是說南北朝時期確實有這麼一個奇女子存在,隻是她不一定名叫花木蘭。】
花木蘭故事原型的那位女子聽到熟悉的故事,本來還不敢認。直到天幕裡的說書先生講到最後這一段,她才驚訝地瞪大了眼睛。
“阿女,這上頭,這上頭說的是不是你啊?”
女子的父母激動得手都在顫抖。
她連忙扶住了父母:
“阿父,阿母,您先彆太激動。”
父母老淚縱橫:
“出息了,咱們阿女太有出息了!都有文人先生給你寫詩稱頌哩!”
女子不好意思地抿唇笑了笑。
她因為參軍曬得棕黑粗糙的皮膚在當前的審美看來不算漂亮,卻有一種彆樣的風采。兩位老人第一次發現自己的阿女其實也很好看,無關外貌,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吸引人。
【第三句。】
【踏破鐵鞋無覓處,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6
“這不挺順口的?難道原句不是這樣?”
文盲朱元璋聽完表示疑惑。
朱標:……
所以該怎麼委婉地提醒自家爹,您老人家暴露了自己的文化水平?
朱橚傻了吧唧地開口解釋:
“這一句是詩一句是詞,明顯不是原句啊。”
朱元璋死亡凝視:就你懂得多!
朱橚縮了縮脖子,不是您老先問的嗎?他回答還有錯了。
【這句的前半段出自宋人夏元鼎的《絕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是後世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使用頻率極高。】7
【後半句則是出自南宋辛棄疾的一首詞作,《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8
緊接著,天幕中又出現了一行解釋性的文字——
【詞,是宋朝時期十分興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一般會搭配曲子,所以詞其實就是歌詞。《青玉案》是詞牌名,也就是曲子的名字。】
說起來辛棄疾和夏元鼎還是差不多同時期的人物,或者說辛棄疾晚年就和夏元鼎的活躍時期有重合。
所以如今年輕的辛棄疾是沒聽說過這個人和這句詩的,他看著天幕中的詩詞混搭覺得還挺有趣的。
夏元鼎倒是哽住了。
稼軒先生的詞他自然讀過,他完全沒想過自己的詩能和對方的詞串在一起。雖然仔細誦讀時會覺得彆扭,但乍一看,還彆說,確實很和諧。
夏元鼎哭笑不得,所以他該榮幸和稼軒先生以另類的方式相提並論了嗎?
【類似這種的搭配還有很多啊,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舉杯消愁愁更愁。】9
說著把原詩貼在旁邊,還貼心地注解了一下詩詞的創作背景。
李煜&李白:……
也、也行吧,拚上去不是很違和。
【再比如:仰天大笑出門去,無人知是荔枝來。】10
李白再次:……
李隆基&楊貴妃:???
回旋鏢居然還能誤傷旁人的。
看著後半句詩詞旁邊的注解,李隆基頓時覺得這個瓜不香了。
那個杜牧是後世哪個子孫在位時出現的人?居然敢拿他給愛妃送荔枝的事情出來嘲諷他!可惡!
杜牧擦了擦額頭的汗,幸好他不是玄宗時期的人,不然肯定會被打擊報複。
【以及:在天願作比翼鳥,大難臨頭各自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