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全息:始皇穿劉辯3 始皇:東漢西漢,……(2 / 2)

遷都豈是兒戲?怎能一拍腦袋就決定了?

始皇眼皮子都不抬:

“那你們就當朕被戰亂逼迫得逃往了彆處,這樣一想是不是好接受得多?”

特殊時期特殊對待。

既然皇帝逃難到臨時都城時滿朝文武能及時反應過來,不會影響到日常政務的處理。怎麼他在安穩正常的環境下遷個都,還隻是往西挪了幾座城,你們就要死要活了?

朕被反賊嚇怕了還不行嗎?

見百官還有話要說,始皇反問:

“若之前都城在長安,董賊等邊軍可還能輕鬆包圍京都?”

估計到函穀關就被攔下了,入關得放慢速度,足夠給各地反應時間把他們逼回去。

哪怕他們速度快成功進跑來了,也就能進來幾支隊伍。後續湊熱鬨想來的,肯定會被堵住不讓進。

朝臣們閉嘴了。

前車之鑒曆曆在目,誰也不敢肯定以後會不會再出現什麼外戚、權臣假借皇帝名義招軍隊入京的操作。

萬一出現了,還把大漢搞得滅了國,他們這群現在逼逼賴賴的家夥都會成為千古罪人。

陛下張口就是絕殺,這誰還敢唱反調啊?

算了算了,東都西都都是都城,朝廷具體設立在哪兒都差不多。

看他們老實了,始皇滿意點頭。

然後繼續宣布道:

“朕欲修改律法,以後作奸犯科絕不姑息。什麼叛出朝廷、劫掠百姓、勾結亂黨之類的,統統給朕滾去修函穀關。”

眾臣:啊???

修什麼?什麼函穀關?怎麼又要修函穀關了???

始皇:“朕要重建秦函穀關。”

武帝廢秦關是要打破關內人和關外人的隔閡,其實不過是走個形式過場。如今大漢已經一統天下四百年,早沒了內外之分,重新建關也沒多大影響。

始皇覺得自己很好說話:

“如果諸位覺得這樣勞民傷財的話,也可以將漢函穀關擴建加固一下。”

眾臣:不了不了,那還不如修秦關呢!

漢關地理位置是真的不太好,擴建要擴挺多的。

陛下如今一副被亂黨刺激大發了的樣子,不知留下了多少心理陰影,他們也不敢多說。

始皇哪裡是怕了亂軍才修關卡的?

劉家皇帝命途多舛,他瞧著覺得以後遲早還要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還是多給倒黴後生們準備點保命的東西吧。這樣哪怕自己沒本事,縮在關中也能多活兩年呢。

萬一就這多支撐的兩年,恰好讓他們等到了個拯救大漢的能臣,老劉家先祖還得給他磕頭謝恩。

始皇:朕可真是太善良了。

始皇把關注重點歪了的大臣們丟去研究新律法了。

朝中多了這麼多人,正好可以多幾個過去幫忙的。剩下的人不幫忙也可以挑挑錯漏,找出不合適的律法再行修改。

結果他們挑了半天,挑出來的全是覺得懲罰太重的。

始皇死亡凝視:

“朕覺得懲罰已經很輕了。”

朝臣們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硬著頭皮道:

“陛下,這律法太嚴苛了……”

習慣了先帝那種壓根不乾正事隻管胡鬨的皇帝,冷不丁遇到個這樣的,真的很難承受。

始皇丟了一卷秦律的竹簡:

“看看這個,再告訴朕是否嚴苛。”

朝臣:…………

秦律其實並不算嚴苛,對比其他朝代的律法就會發現其實都差不多。畢竟很多朝代的律法本來就是在秦律的基礎上改的,再添補一些細節。

漢律本身隻比秦律稍微寬容一些。

但,眾人已經習慣了快成擺設的漢律。乍一看到修改後嚴苛了一些的律法,自然整個人都不好了。

所以看完秦律後,眾人口風一致:

“新律非常合適,沒有修改的餘地了!就這樣挺好的!”

始皇:嗬。

若不是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他高低得把秦律裡能搬的都搬過來用。

除卻秦律之外,始皇翻閱記載時對秦朝的其他製度也很滿意。隻可惜不能儘數照搬,讓他有點遺憾。

他對荀彧等人說:

“各地封國實在不利於朝廷統治,日後再有宗親犯事,一律除國。”

靈帝時期除國就除得很隨心所欲,畢竟都是宗室遠親,除就除了。這種事情也就愛惜羽毛的皇帝不肯輕易乾,不怕被罵的話做起來完全沒有壓力。

眾人明白陛下的意思,隻是:

“遠親的封國收回,還有近親的封國不斷新增,恐怕難以除儘。”

比如陛下的弟弟陳留王,就有一個陳留郡作為封地。

始皇不為所動:

“陳留王被董賊脅迫成為新君,念在他並非自願,隻收回封地作為處罰。”

眾人:……

那陳留王可真是太慘了一點,無妄之災啊這是。

始皇卻覺得很合適。

原主就一個兄弟,對方沒了封地,下一任皇子有沒有封地不就是他說了算?

他不給皇子封,分封就至少在這一代斷了。後頭要是那些皇帝繼續分封他也管不著,反正他在位的時候想都彆想。

被荀彧新拉來的郭嘉看熱鬨不嫌事大。

他提醒道:

“並非隻有漢室宗親才有封地,某些世家手頭也有可繼承的封地和食邑。”

雖然並不是每個封了鄉亭侯的都能得到對應的鄉、亭作為封地。但人群裡總有那麼幾個特例嘛,他們就拿到了封地。

始皇:……

始皇深吸一口氣。

可以,很好,不愧是你,大漢。

世家手裡還有封地,生怕人家當不上土皇帝呢。厲害厲害,亡得不冤。

始皇:“既然如此,那將軍們外出征戰時,就多盯一盯那些有封地的人家吧。”

他還不信了,這群人個個都完美無瑕,沒犯過罪。要是犯過,就可以將封地順勢收回來。

始皇回去繼續看秦朝製度了。

他得看看秦朝的東西平複一下心情,不然要被氣死。

等到第二日朝會上,他丟下一個大雷:

“朕覺得國號得改改。”

所有人:!!!

“不——行——!”

眾人差點破音,國號那是能隨便改的嗎?

始皇冷眼看他們:

“不是把漢給改了。”

那也不行!

一群老臣立刻站出來據理力爭,覺得陛下最近總是想一出是一出,這樣不好。

始皇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周有西周與東周,按照這個規律,我漢恐怕也會被後人分為西漢與東漢。”

“朕遷都長安,挽大廈之將傾,應與東漢區分開來。與其等後人編個南漢北漢,不如朕親自起一個更好聽的。”

原來是說的這個啊。

老臣們鬆了口氣,默默站了回去。

這個可以有,畢竟隻是大漢裡的分支而已。要是陛下一上來就好好說,而不是張口一個“改國號”,他們肯定不會這麼大反應。

但是也有人覺得情況依然不妙。

陛下之前那麼推崇秦製,不會想改個“秦漢”吧?

於是又有人站出來,委婉地提醒陛下,秦漢真的不可以!

沒有哪個後世王朝會把前一個王朝的國號加在自己的國號裡,祖宗聽了會連夜托夢打人。

始皇:?

雖然始皇並沒有這種一看就不會被通過的離奇想法,但他還是很和善地表示:

“如果你們喜歡秦漢的話,朕也是可以接受的。”

還彆說,聽著怪順耳的。

如果沒有後頭的“漢”就更順耳了。

不過始皇心說他喜歡“秦”隻是因為他自己叫“秦政”,和秦朝有一點關係但沒那麼大。

臣子們不知道他的腹誹,隻是慌忙表示:不了不了,秦漢還是算了,他們不喜歡這個。

始皇遺憾點頭:

“那就聽朕說,彆胡思亂想。”

臣子們:好的!

所以陛下到底想用什麼字眼呢?

始皇說:

“朕覺得用「正」字最合適。東西之間的正位,便是朕三興的大漢。”

最關鍵的在於,他名秦政,他依稀記得這個“政”原是“正”來著。

既然姓氏不能放在國號裡,就把名放進去,也算沒有白幫劉漢一場。

自己辛苦這麼久,討點利息不過分吧?

臣子們:……

不過分是不過分,但是陛下,你這個拉踩的有點明顯啊。說自己是正位,不是就暗搓搓嫌棄西漢東漢不夠“正”嗎?

始皇挑眉:

“西漢是高祖建立的,東漢光武帝更是朕之先祖,怎會不夠正統?”

頓了頓,他又道:

“不過某些旁的人確實不夠正統,譬如陳留王,還有心裡打著小算盤的宗室。”

劉焉:我感覺我被內涵了。

臣子們終歸拗不過一意孤行的皇帝,這位比靈帝還難搞,靈帝他們都拿著沒辦法,更何況當今陛下?

於是,大漢擁有了新的分支「正漢」。

始皇善解人意:

“正漢說著不順口,朕不介意你們稱之為「大正」。”

臣子:陛下,差不多得了,見好就收吧,再鬨下去先帝們要從棺材板裡爬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