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專題:華夏黑月光3 劉徹:11年完成……(2 / 2)

劉·權癌晚期·徹,表示拒絕。

先秦時期分封的諸侯國權利實在是太大了,各國可以在自己國內搞小朝廷。上到丞相下到普通官吏,應有儘有。

一個國家內有N套完善的領導班子,你還指望諸侯王不會造反?想什麼美事呢,你都把權利送他手裡了!

哪怕真要給封地,也不能允許他們在封地裡設立什麼丞相之類的,否則就是飲鴆止渴。

可是朝臣表示,如果不搞分封,那麼地方不好管理。

劉徹反問:

“為什麼會管理不過來?朕多派幾個心腹去地方不就好了?”

信兒子不如信心腹,兒子會造反,心腹不會。

朝臣:???

不是,為什麼陛下你會覺得兒子會造反但心腹不會?兒子造反好歹皇位還在自己人手裡,心腹造反就成彆人家的了!

劉徹嗤之以鼻。

都是造反,誰比誰高貴呢。而且兒子不是個個合他心意,心腹卻是他考量過人品的,他就是覺得心腹更可信一點。

朝臣:那您要給心腹分封嗎?

劉徹:怎麼可能?朕頂多給他封個高官!

朝臣:……

為了把所有權利攏在自己手裡,劉徹開始了喪心病狂的改革。

他想要官員治理地方,而不是藩王。但是官員不一定靠得住,他也沒有那麼多心腹派到全國各地。

問題不大,製衡朝堂,他擅長。

派一個人去不太保險,那就多派幾個。隻要他們不會結盟聯合在一起坑騙中央,那麼劉徹就能夠把控住局麵。

不能全派有仇的到一個地方,互相扯後腿也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該怎麼挑選官吏,這是個大學問。

群臣真的很想和陛下說,您搞的這製度好是好,就是太考驗皇帝的本事了。如果繼任之君沒您那個本事,地方還是得脫離掌控。

誰能保證後代皇帝都能給地方完美選擇最佳的官員搭配?

劉徹:所以朕還在搞改革啊!

多弄點監察官,能限製一些是一些。這種事情很難杜絕的,不過隻要他們鬨出的動靜威脅不到中央就行。

搞分封製,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輕便的紙張。各地奏折送往都城太麻煩了,不如直接就近處理。

劉徹變不出紙來,但他能想其他辦法。

事有輕重緩急,那就讓地方官員自己處理小事,大事再送往鹹陽。

要卡準那個度,不給地方官越界的機會。下放的權利得適當,太小和太大都不行。

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所以劉徹決定慢慢嘗試,總有一天能試出合適的“度”。

先一個小目標,十年內嘗試出來。

但是吧,劉徹很快發現了新的問題。

六國文字、語言等等都不相同,更彆提什麼度量衡了。甚至就連馬車,左右兩個輪子之間的間距都不同。

古代的土路夯得再實,馬車軋久了也會留下深深的車轍印。

要是車輪間距相同,那就可以直接在凹陷的車轍裡前行。而間距不同的話,一不留神就會有一個輪子卡進車轍裡,還得下來把車抬出去,很不方便。

始皇為什麼要修馳道、統一車轍?就是因為傳送各地公文不方便。

他需要新的、更簡短的、沒有留下車轍的道路,然後安排統一間距的馬車。這樣就算出現新的車轍,也是全國通行的車轍。

度量衡就更不用說了。

收稅的時候說好全國各地都收同樣的重量,比如一鬥。那麼韓國地區的一鬥和趙國地區的一鬥如果不同,就會造成各地百姓交的稅不同,你說是不是要統一?

可惜因為語言不通、官吏數量不足等問題,一統六國之後很多六國故地的官吏都是用的原來六國的小吏。

這些人有的想借機牟利,有的則是單純的憎恨秦國。所以不少人仗著百姓不識字、聽不懂秦國話,就會故意亂說,欺騙百姓繳納更多的稅賦,再和百姓說這都是大秦的要求。

劉徹原本想著大不了就派秦人去各地盯著那些官吏,隻要監察機構人數足夠龐大,就能照顧到所有地方。

結果實操起來發現,秦國人就那麼多,識字的秦國人更少,願意遠離秦國去六國發光發熱的少上加少。

天下一統之後,到處都是問題,任何一條政策推行起來都叫人頭痛。

幸好,文字本來就不用推行給所有百姓,隻要官吏和貴族學習秦篆就夠了。這些人沒有反抗的資格,否則就可以打成六國餘孽。

至於語言,戰國貴族之間有通行的雅言。也就是戰國七雄至少有八種語言,其中隻有雅言是貴族都會說的。

劉徹決定直接推行雅言作為官方語言。

正好平民百姓對貴族向往又畏懼,打著教授百姓“隻有貴族才能學的雅言”的旗號,抵觸者就會少很多。

劉徹: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時間不夠用。

光是一個語言的統一,就不是三五年可以搞定的。學一門新語言對很多人來講,那是十幾二十年也學不會的大事。

而語言不通,其他的任何政策都很難推行下去。除非大秦有足夠的小吏可以派遣到六國各地,否則就無法解決當地官吏陽奉陰違的問題。

因此哪怕劉徹沒有像始皇那樣連每個縣的奏折都要親自批閱,休息的時間也肉眼可見地少。

這樣高強度的改革,隻有始皇經曆過。

不過幸好劉徹也經曆過弱化版的大範圍改革,算是勉強有點經驗。

漢武一朝的改革遠比很多人了解的要多,隻不過史書上沒有把劉徹的這些改革總結出一個“漢武之變”罷了。

因為漢武朝的改革大部分是在原有製度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的,除了推恩令和獨尊儒術之外,沒有很多改革行動那樣開天辟地頭一遭的大動靜。

但偏偏就是這樣“溫和”的改革,卻是奠定後世王朝穩定統治的基礎之一。從五銖錢到平準法,從監察製到儒皮法骨,涉及到大大小小多個方麵,都是沿用千載的。

隻可惜哪怕是對劉徹來說,想要在十年內搞定各方麵的大一統還是太難了些。

尤其是在之前一統六國時,他耗費的時間比始皇要長。所以曆史上始皇有十一年的時間搞定大一統,劉徹的時間隻會更短。

偏偏劉徹擅長的改革推行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雷厲風行。幾乎是在他的政策剛剛頒布下去還沒見多少成效,就迎來了壽命的終結。

既然是扮演始皇,那當然是按照始皇的壽數和始皇子嗣的來走。

所以劉徹不僅要留下一個百廢待興的大秦爛攤子,還要麵對選不出合適繼承人的窘境。

公子扶蘇是仁厚的性格,因為劉徹沒料到自己壽數這麼短。他是打算自己搞改革,再給下一代皇帝施展仁政收買人心的機會。

可現在改革還沒搞定,仁政總不能這個時候就開始搞吧?而不搞仁政,扶蘇就得照著劉徹之前的改革步伐,繼續施展鐵血手段,強硬推行變革。

劉徹:培養繼承人培養錯方向了,糟心。

不應當啊,朕為什麼會死得這麼早?

劉徹總覺得哪裡不對。

曆史上始皇自己十一年搞定大一統,所以留給了扶蘇一個可以施展仁政的舞台。

到了劉徹這裡,是繼續選擇扶蘇,相信扶蘇可以做到繼承父親的意誌,還是重新挑個鐵血手腕的繼承人?這是個問題。

但劉徹沒有時間重新培養繼承人了,隻能硬著頭皮選扶蘇。

始皇看到這裡覺得大秦差不多要完了。

即便扶蘇上位之後繼續推行改革也救不過來,因為扶蘇就不是那樣的性子,恐怕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尤其是劉徹雖然對付旁人手段狠辣,造反的六國之人一殺一大把。但他作為天子的在位時間太短了,這幾年不足以震懾住六國宵小。

等他一死,扶蘇能不能支撐住六國的借機反撲都是個問題。

劉徹畢竟不是始皇,沒有那種對六國之人的靈魂威壓。而且哪怕是始皇,靈魂威壓在他死後也沒能護住胡亥一年。

劉徹從副本裡退出來之後,長出了一口氣。

他發出靈魂拷問:

“秦始皇他還是人嗎?為什麼他能做到十一年完成大一統?太離譜了吧!”

這不是正常人幾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嗎?

劉徹覺得,按照他自己的改革方案,在假設“必然成功”的前提下,至少也得二十年才能小有成效。

但是始皇這個成功了,證據就是數年後的漢朝直接沿用。

要不然劉邦搞文治的時候,就得也來搞個大一統2.0,而不是直接治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