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專題:華夏黑月光4 二鳳:始皇是怎麼……(1 / 2)

李世民和劉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

在趙國時, 他苦練武藝,直接用拳頭把欺負自己的人揍回去了。

小孩子打打鬨鬨,大人總不好插手。而他和趙姬的處境反正已經很糟糕了, 也沒有更糟的餘地。

等到逃回國的路上,更是憑借自己的本事躲開追兵。李世民在這方麵確實嗅覺敏銳,追兵壓根找不到他們的行蹤。

爭奪王位也難不倒他, 雖然他不擅長宮鬥, 不過在大秦,他也不需要宮鬥。子楚是個聰明人,他會選擇更有能力的兒子繼承王位。

李世民隻需要稍微展現一些自己的實力,就可以把弟弟成蟜比到渣都不剩。

和始皇、劉徹擅長收小弟不同的是,李世民擅長和下屬打成一片。無論文臣武將,都逃脫不了他的魅力。

因而,在嫪毐之亂發生時,李世民手下也不缺人用。

不過他並沒有坐鎮後方掌控大局, 而是選擇了親自帶兵鎮壓叛亂。

在軍功起家的大秦, 一個能自己帶兵的秦王確實很占優勢, 能夠迅速拉攏人心。

無論是嫪毐、呂不韋還是成蟜, 造反的人都會成為李世民槍下的軍功章。

親政之後,李世民選擇了暫時休養生息。

曆史上始皇花了九年的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後才能一口氣滅六國。而在滅六國的途中,始皇同樣已經開始為大一統後的治國做準備, 否則不可能十年完成目標。

李世民暫時還沒想到那麼長遠,但他看出了大秦需要休養生息。昭襄王和莊襄王在位時都是連年征戰, 大秦急需修整。

好在這對李世民來說不算什麼難題,貞觀初年他就乾過類似的事情。哪怕如今失去了記憶,有些東西也是刻在骨子裡的。

繼位前, 李世民曾經接受過來自父親子楚的教導。

莊襄王告訴他,大秦曆代國君都在朝著一統天下努力。他們的夢想就是稱帝,成為周天子那樣統禦四海的王,而不是區區諸侯。

李世民既然繼任了秦王,他自然不會讓大秦幾代心血付之東流。更何況一統天下,這是多大的誘惑?沒有哪個政治生物可以抵抗得住。

所以在完成休養後,李世民選擇了發兵。

曆代大秦國君都是自己在鹹陽發號施令、將打仗交付給手下將領的。但李世民不一樣,他喜歡禦駕親征。

如今還沒到他必須待在鹹陽的時候,國內領土不算大,他還有機會上戰場發光發熱。

大秦本就有厲害的名將,再加上一個李世民,更是如虎添翼。且李世民擅長用人,哪怕他不在鹹陽,國內也不怎麼會出亂子。

滅國進度一時之間,非常喜人。

雖然在之前的階段李世民花的時間稍多了一些,但在滅國初期反而拉平了差距。可見,大秦有兩個頂級將領造成的蝴蝶效應的是相當恐怖。

滅趙時,這一點影響拉到了最大。

外有兩大勁敵,內有郭開拖後腿,李牧支撐的時間遠比曆史上要短。

滅燕時,李世民和李信配合,再次將優勢拉大。

局麵一片大好。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出現了——滅楚時昌平君反叛。

昌平君作為楚考烈王和秦國宗室女所生之子,在此之前一直擔任大秦相國。他表現得就像一個正常的秦國宗室一樣,一心一意為大秦著想。

始皇都沒防住他搞事情,一向待人以誠、信任自己人的李世民跟頭跌得更慘。

最糟糕的是,曆史始皇好歹是坐鎮中央的,有他盯著,昌平君造反也隻能逃出鹹陽去地方搞事。

但李世民卻是自己在外親征,許多權利暫時移交給了心腹文臣處理。而作為相國的昌平君,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這次昌平君直接在鹹陽搞事了。

期間那些原本有秦王鎮壓著不敢明目張膽動手的楚係勢力,直接露出了水麵,公然支持昌平君。

昌平君認為自己是秦國公主之女,也算有大秦一半的王室血統。他借此要挾李世民退兵,否則哪怕他不能爭奪秦王之位,也能自立為楚王,讓大秦鹹陽成為楚國的地界。

李世民當然不怕他的威脅,但是親近之人的背叛才是對他打擊最大的。

可這樣的背叛,在先秦時期隻會反複出現。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李世民帶兵回到鹹陽,順利鎮壓了昌平君的反叛。這次的事情也暴露出了秦王常年在外征戰會引發的嚴重問題,都城還是必須得有他親自坐鎮。

若是李世民當時沒有帶兵在外,即便不能提前發現昌平君的小動作,也能威懾得他不敢直接在鹹陽動手。

所以在此之後,李世民不得不放棄了親征。

而且隨著領土不斷擴大,他也確實不能再去外頭浪了。要管的事情越來越多,他這個當王上的沒辦法亂跑。

好在作為頂尖武將之一,李世民的戰場嗅覺不會因為他遠離前線就消失。哪怕坐鎮大後方,他也能通過戰報裡的隻言片語判斷局勢。

隻可惜由於昌平君這次搞事造成的後果過於嚴重,大大影響了滅楚之戰。原本王翦和項燕對峙三年便能搞定的楚國,因此徒生變故,往後多拖了兩年。

所幸李世民不像那些不懂打仗的皇帝,他自己能夠判斷出來王翦是不是在正經打仗,不會做出逼迫將士正麵出擊的蠢事。

其實之所以會多拖兩年,主要還是李世民沒有狠下心來將楚係勢力全部清除。

他認為部分有才能的人是可以招攬到自己這邊的,不一定非得趕儘殺絕。

這個想法本身沒有錯,他也確實靠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對方。

但上位者總是容易忽略一些小人物。

大才自己確實投誠了,可他們身邊難免有一些仆從是心向故國的。

哪怕這些仆從自己得不到太多的消息,在楚國的支持下向外繼續擴張勢力、拉攏其他大臣,也不算太難。

楚國就是借著這些人,依然獲得了不少秦國的重要消息。

這種事情但凡換到任何一個時代都會顯得很離譜,但是在先秦時期就很正常。這裡沒有忠君愛國的思想,大家都是很現實的人。

堂堂一國丞相,送點金銀財寶就能讓對方幫忙向王上進讒言,你敢信?

還有什麼派個人遊說相國“王上寵愛大將軍更甚於您”,就能讓相國反手坑死大將軍。

以及兩個國家的國相都想打某國,擔心自家王上不答應,於是私底下密談。回去之後忽悠王上說出五萬人就能打,等到一共十萬的人派出去發現打不過也不要緊。反正打都打了,王上還能不繼續增派兵馬嗎?

先秦時期的人才確實很有本事,但是坑起老板來也是眼珠子不眨一下的。

對付這些人,就不能太和他們打成一片。

要麼保持作為王上的威嚴,讓底下人不敢搞小動作,比如始皇那樣。要麼就是直接不當人,不給下屬坑自己的機會,要坑也是自己坑他們,比如劉徹這樣。

李世民就是吃了太信任彆人的虧。

所以滅完六國之後,他又一次栽進了同一個坑裡。

當時大秦朝堂上老調重彈,提議分封諸位公子。分封公子不是重點,大家真正想要的是分封功臣。

就像西周開國時給薑子牙分封齊地那樣,滅六國的功臣們誰不想當諸侯呢?

李世民或許對於那些非長孫皇後所出的兒女們沒有太多的偏愛,但是麵對跟著自己出生入死一起征戰沙場的武將,他很難冷得下心來。

可李世民也知道,諸侯國的權利太大了,這個口子一旦開了就不好處理。

所以李世民選擇了折中的方案。

封地可以給,但是隻給食邑,不給超過中央的權利。

先秦時期的分封製基本上封國內部不受中央管轄,隻聽諸侯王的話。然而李世民卻規定諸侯王隻在封地有一定的特權,不能越過中央。

這樣的封地乍一看似乎問題不大,但不是所有功臣都通情達理的。

有些人覺得能多個封地總比沒有好,大秦的爵位無法世襲,封地好歹可以傳承下去呢。

也有人恃才傲物,對此不滿。他們認為憑什麼當初跟著姬發打天下的臣子可以成為一手遮天的諸侯,他們卻不行?

知足的人總是少數,有的人你對他再好,他也會因為一些小事在心裡埋怨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