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的是,這時的李世民還沒有經曆過來自侯君集的打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事實上,功臣的心生怨懟還不是最麻煩的問題。
——功臣都分封了,不能落下公子吧?
諸位公子於是都擁有了自己的封地,不一定是很富饒的地方,但也總比沒有要強。
再貧瘠再小的封地也是封地,而偏偏始皇的後宮全是六國女子。
這裡頭有一些是正常途徑納進來的,比如剛開始和楚國聯姻,也就是後宮中的那一撥楚係貴女。
還有一些是滅六國時順手收的戰利品,比如各國公主,甚至是原六國國君的姬妾。
前者本來就是聯姻,心裡向著的是故國。秦楚聯姻這麼多年來,也沒出幾個和秦國一條心,可見這些後妃的信念有多堅定。
而後者則身負亡國之恨,真的不想複國嗎?現在她們隻要生了兒子,兒子就能擁有封地,這不是天然的複國大本營?
唐朝時期的李世民取了隋煬帝的女兒,和對方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沒起造反複國的心思,反而是被人誣告謀反,那算他運氣好。
但是先秦時期可不一樣,哪怕是公主之子也不一定就把自己當秦國人。要是有本事爭奪皇位的還好,發現自己爭不到的,很大概率會選擇複國這條路。
畢竟在大秦當個沒多大自主權的封地之主,當然沒有直接當實權諸侯王舒坦了。
到時候複國成功,他們就可以認定繼承皇位的兄弟也隻是和他們平起平坐的諸侯王之一,而非大一統的天子。
屬實是:我當不了天子你也彆想當,大不了大家一起當低一級的諸侯王。
先秦時期早有過類似的操作。
比如搶不到國君的位置就跑出去分裂國土,寧可把國家分一半,也不讓兄弟占據全部領地。
大家一起從大國公子變成小國國君。
大局為重?去你的大局為重,我隻在乎我自己的利益,謝謝。
李世民把防備的重點放在了武將上頭,畢竟這一代的武將和他出生入死,是可信的。但是再往下一代、下兩代、下三代呢?
沒有封地的話,這些武將不必過於防備。但是有封地就不一樣了,封地可是造反的資本。
哪怕他沒有給武將在封地傭兵自重的權利,也很難保證有些人會不會偷偷摸摸征募士兵,企圖搞事。
所以接下來的時間裡,李世民不僅得處理天下一統後的遺留問題,還得想辦法限製有封地的武將,防止他們的後代生亂。
可是武將鬨事實際上是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迫在眉睫的危險反而是有封地的公子們。
李世民並沒有察覺到公子們的異動,畢竟他從不懷疑自己的孩子,而且他實際上也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們相處。
又不是觀音婢生的,這些孩子對他來說不算特彆重要。政務繁忙,能夠抽出空來偶爾相處都算不錯的了。
絕大多數時候,公子們都和生母待在一起,受生母洗腦。
反觀曆史,因為始皇被趙姬坑慘了,對這些後妃有了過高的防備心。再加上華陽太後等楚派太後乾預朝政,讓他心生警惕。
所以始皇出手限製了後宮母子的相處,反而安排了嬴姓宗室成員給公子們當老師。
李世民心想,公子都是他們秦氏子弟,總不會真的站在生母的諸侯國那一頭吧?
就像大唐皇子造反也是想著當唐皇,而不是當隋皇啊!
結果這些公子偏偏真的能想著去當什麼楚王趙王韓王。
——周天子給自己兒子兄弟分封了衛國魯國晉國,這些也不是“周國”啊!所以秦天子的兒子去建立楚國趙國韓國有什麼問題嗎?
大不了就當自己的封號是按封地起的,而不是恢複之前被滅的諸侯國。
總之李世民在世的時候還好說,他一死,有封地的公子們發現繼承人不是自己、自己當不了天子,立刻就去封地自立為王了。
過去自立的人還理直氣壯,宣稱自己的封地是先王封的,他們隻是稱了王,不算造反。
借著母親那一邊的關係,這群公子聯絡上了六國的殘餘勢力。
他們想的是借此壯大自己,殊不知這些殘餘勢力不一定認他們這些國君。
有秦天子血脈的國君哪裡比得上之前被滅的國君後人?不少人都打著先在公子手底下暗中奪權,然後再迎接正統國君回來複位的小心思。
總有人說秦國直接施行郡縣製是步子邁得太大了,不如學劉邦搞郡國並行製。
但劉邦能搞郡國並行,是因為他兒子和六國扯不上關係。
劉邦的兒子頂多有一兩個和秦末時期稱王的那些“六國國君”勉強有關。但說實話,這些稱王的家夥也沒多少是真的六國王室後人。
在大秦搞郡國並行,首先得把兒子都洗腦成堅定的大秦人,不給六國認親的機會。
生長在父係社會大成時期的李世民脫離副本之後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兒子能跑去當彆的王。
但先秦時期其實還有母係社會的殘留,人們對父族的維護並沒有後世那麼誇張。
好在雖然在分封上頭栽了大跟頭,李世民在文治上還是可圈可點的。改革也是他的拿手活,而且他擅長集思廣益,學習反省。
因而在後續的大一統裡,李世民走得很穩。
他儘可能地照顧到了方方麵麵,選了一條緩慢改革的路線。這樣的辦法效率雖然低了一些,卻能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一點點完成各方麵的大一統。
由於他虛心納諫、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大一統的路上基本沒留下什麼隱患。
無論是在下達政令之前就和朝臣商量出了完備方案,還是發現問題之後迅速解決,都稱得上可圈可點。
這樣的改革對於他的繼任之君來說,也完全不存在什麼執行難度。扶蘇和李世民走的是同樣的仁愛路線,可以完美踐行他的理念。
隻可惜,公子們的自立到底是為這一份答卷蒙上了陰影。
哪怕後續的大秦能夠挺過這一波分裂,也得花費更多的功夫將大一統推行到曾經分裂出去過的封地之中。
而且李世民的仁君作風雖然對百姓來講是件好事,卻也同樣助長了六國殘餘勢力的氣焰。
鐵血君王靠殺伐都沒殺儘的反抗勢力,懷柔政策更難搞定他們。
如果能在平穩局麵下多懷柔個兩三代,大約也能同化對方,可現在的局麵就是沒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慢慢來。
倘若不曾給公子們分封,那還能走懷柔同化的路子。隻要接下來兩任秦皇撐過了他們的反撲,拖延到他們人心散了不願意再複國就好。
結果諸位公子主動送上了複國的天然地利條件,那懷柔就徹底失效了。
說到底,還是分封的問題。
李世民揉了揉太陽穴。
這次的事情之後,他怕是要對什麼分封、什麼封地產生ptsd了。他都這麼限製封地的權利了,還能徒生事端,可見權利領土一類的,真的隻能掌握在皇帝自己手裡。
而且反複遭受背刺之後,李世民算是徹底認識到不能太過相信那些所謂的“自己人”。
兒子、臣子、下仆……先秦時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真的太淺薄了,放眼望去就沒多少可信的!
難怪漢武帝要搞獨尊儒術,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真的很重要。
李世民忍不住思索起來,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錯信的人。
但他本心裡又不願意懷疑臣子和兒子,整個人一時之間非常糾結。
李世民捂住腦袋,告訴自己要撐住,不能因為區區一次副本就對信任的人生出懷疑來。在他們沒有做出什麼事情之前,他不能主動試探,這樣隻會消耗雙方之間寶貴的感情。
片刻後,他發出感慨:
“先秦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這也太容易擊碎彆人的三觀了,簡直是逼著你往多疑的路子上走。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始皇能讓絕大多數臣子都不生二心?
就算後來的李斯搞事情,那也不是背叛了始皇要造始皇的反,本質上對始皇還是忠心的。
明明始皇也沒和臣下推心置腹,他們隻是單純的君臣關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