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 番外:後來 無責任番外(1 / 2)

眨眼間已過經年, 帝王遲暮,孩子們也都長大了。

大明。

朱元璋仗著自己在曆史上壽數就長,壓根沒怎麼在意養生。他把心力都放在了盯緊老妻大兒上頭,生怕這兩人依然步上早逝的命運。

好在, 兩位都成功延壽了不少年。

雖然馬皇後仍然先一步離世, 但朱元璋算了算, 自己距離曆史上死亡的年份也就差那麼一兩年了。

這四舍五入不就是同生共死?哪怕知道人死以後沒有奈何橋和輪回路, 朱元璋想到這個還是很高興的。

所以自從馬皇後仙逝之後, 朱元璋就更不樂意搞什麼養生了。

太子朱標勸他, 他還不樂意:

“你傻啊!老子多活兩年,你就要晚兩年繼承皇位!哪有你這樣當太子的, 彆的太子都指望著早點繼位呢!”

朱標:……

見朱標不說話, 朱元璋又問他:

“雄英最近身體怎麼樣?”

有了天幕的提醒, 他們避開了朱雄英的死劫。但小孩子太容易出意外了,所以朱雄英八歲那年依然發生了一點狀況。

人確實救了下來,身體卻變得孱弱起來。

父子倆都知道這樣的朱雄英其實已經不適合成為太子、太孫了, 但誰也沒提, 默契地避開了這個話題。

朱標有自己的考量。

兩年後朱標繼位, 出乎朝臣意料地沒有立太子。

因為朱標是平穩繼承皇位的,而朱元璋的朝臣班子又和朱標共享,所以這次沒有再出現洪武大逃殺的情況, 功臣們還活得好好的。

都是看著他長大的熟人, 便有些老臣私底下詢問朱標的意見。

嫡長子朱雄英身體不好也就罷了, 不是還有個嫡次子朱允熥嗎?都是太子妃所出, 朱允熥也沒有身體上的問題啊。

但朱標隻是搖頭不語。

當年太子妃生下次子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本來按照曆史他會扶正朱允炆的生母。不過天幕出現之後,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杜絕了朱允炆獲得嫡子身份的機會。

這些年朱標的正妻之位空懸,就是防著再出一個朱允炆第二來。

老臣說得不錯,朱允熥也是嫡子,在長兄無法擔當大任的時候,可以考慮他。

可是,朱允熥真的合適嗎?

朱標想到了大明以後即將麵臨的種種劫難,想到明末時期的多重天災,他感到了極重的壓力。

大明存續的時間不巧,正是天災人禍最多的那幾百年。因而大明需要的不是一兩個明君,而是好幾個。

偏偏曆史證明了燕王一脈能人輩出,且有天幕的預言,後世也能避開朱祁鎮、嘉靖萬曆之類的大坑。

這是一條肉眼可見的康莊大道。

是為了自己後代的榮華富貴死守皇位?還是為了大明的江山退讓?

朱標想到了辛苦打天下的父親,想到了如今還在邊疆和蒙古人打仗的弟弟,還有自己並未展現出太強能力的嫡次子,心裡的天秤漸漸傾斜。

他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猶豫了,畢竟朱標自己的身體即便精心調養,也隻比原本好那麼一點。

這些年陪著父親殫精竭慮地治理大明,即便是養生又能養得多好呢?朱標覺得自己活不了幾年了。

他長歎一口氣,最終下定了決心。

幸好,太子妃的父親常遇春將軍洪武二年就去世了,朱允熥身後沒有太強的外戚勢力支持他上位。

朱標繼位的第四年,他下旨令燕王朱棣回京。

皇帝冊立皇太弟的聖旨下達得令所有人都極其意外,更意外的是沒過多久朱標便撒手人寰了。

朱棣懵逼地當上了皇太弟,又懵逼地繼承了皇位,全程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

不是,哥,你怎麼臨死前丟炸彈啊!不能提前知會一聲嗎?!

說真的,朱棣被召回京的時候,他還以為是自己在邊境打得太嗨了讓長兄感受到了威脅,所以才把他叫回來敲打一下呢。

咳,畢竟他一個藩王確實浪得有點過頭。

自從他爹和他哥知道他是個能封狼居胥的皇帝之後,就開始對他寄予厚望。為了他的北伐事業,堪稱是要人給人要糧給糧。

要不是國庫允許,朱棣估計都能提前達成這個小目標。

不過朱棣畢竟已經就藩十幾年快二十年了,和大哥這麼多年聚少離多,他也不清楚大哥有沒有變,這才心生忐忑。

現在證明,他果然是多慮了,大哥還是他的好大哥。

朱棣抹了把眼淚,發誓自己肯定不會辜負大哥的殷殷期盼,爭取成為老朱家最出息的崽。

過兩年時機成熟就打爆蒙古!

大唐。

李治從宮中回到晉王府,迎麵撞見王妃武曌。

因為這一世武則天沒有入過李世民的後宮,自然也不曾獲得贈號“武媚”。雖然失去了“媚娘”這個稱呼,但武曌本人還是挺高興的。

見李治回來,她挑眉問道:

“宮中情況如何?”

李治上前牽住她的手,帶著她往花園裡去。

“還是老樣子,耶耶身體不太好了。四哥有心爭儲,但我覺得他成不了氣候。”

李世民原先是不想考慮其他兒子的,他覺得曆史上自己就是在承乾的問題上做錯了,才導致後來的悲劇,還有大唐陷入習慣性內訌。

但李泰很聰明。

他問李世民,為什麼您自己不服太子就可以奪嫡,我卻不行呢?自古皇位有能者得之,我覺得我不比長兄差。

先不說他自己是不是真的比李承乾有本事,這番話從道理上來講確實沒什麼問題。

李治自己都是認同的,甚至心裡也是這麼想的。

曆史上的李治或許一開始沒有爭奪皇位的心思,但是現在的李治有。

在知道自己能夠成為青史留名的厲害皇帝之後,哪個男人願意放棄登基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