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鄧綏明顯感到身體越來越不如以前。之前,通宵完處理奏章,她次日仍能繼續乾活。
但現在呢,通宵達旦帶給她的是疲勞、精力分散以及頭暈眼花。
每次起身,鄧綏都能聽到骨骼在哢哢作響。換季時,她都要咳上一兩日。
入了冬,日子如流水一般在指尖淌過。
突然一聲驚雷,炸開了王娥飽經擔憂的心臟,裡麵的喜悅幾乎溢滿了崇德殿。
伯姚回來了!
伯姚不僅回來了,還帶著南蠻和西南夷的部落渠帥來雒陽朝貢了。
原來,伯姚和上林苑的農人工匠領了教導百姓種植柘以及熬煮石蜜的任務,和少府的官員同行,一直往南走。
一行人走到武陵郡,正巧遇見有人賣柘,伯姚便現場教導百姓如何熬製石蜜。
武陵蠻首領聽說漢人官員會將柘變成石蜜,就盛情邀請伯姚去部落中傳授手藝。伯姚就帶著農人工匠進了武陵蠻的寨子,耐心地教這些人手藝。
伯姚的語言學習很強,沒過一個月就能與武陵蠻進行基本的交流。雙方熟悉後,伯姚就建議武陵蠻首領在高仰之地多種植柘,吃不完的石蜜就往中原販賣。
武陵蠻首領覺得有道理,問了伯姚的歸期,約定明年,請伯姚回程帶他們去雒陽。
伯姚教會武陵蠻後,繼續南下,遇見生長柘的地方就教他們製造工具,熬製石蜜,最終在合浦郡停下。
少府派來的官員不理解伯姚的行為,質問伯姚,你教這些人都會熬了石蜜,東西一多,少府的石蜜就賣不上價錢。
伯姚強硬地回道:“天子無私,聖上和陛下會同意我這麼做的。”
少府官員氣悶,伯姚再三保證聖上不會怪罪他,即便聖上怪罪,她會一力承擔責任。
少府官員知道伯姚的底細,再者他的任務是推廣新農具和尋找新作物,與伯姚所做之事乾係不大,見伯姚態度強硬就作罷了。
翻年柘豐收,南方大部分地區都能獨自熬製出石蜜。伯姚完成任務,啟程回雒陽。
真吃到石蜜甜頭的西南夷諸位渠帥心中一動,決定跟著大漢官員去雒陽見識見識,正好把多出的石蜜賣掉。
伯姚將這些一一說給皇太後,然後跪下請罪。她本來的任務是在幾州指導柘種植熬製石蜜,然而她擅自將這些技術傳給蠻夷,又擅自帶蠻夷來朝貢。
鄧綏一麵聽,一麵沉思,待伯姚說完,就問她這樣做的原因。
伯姚回道:“奴婢之前聽聞聖上和陛下說,視夷狄如華夏,頗有感觸。在南行的路上,奴婢遇到一蠻人向漢人買布,交易間兩人說笑如友人。”
“於是奴婢心裡想,蠻人住在深山老林,不與華夏交通
,故多誤解∞∞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生出隔閡。若蠻人與華夏交流頻繁,以後兩族就會像奴婢遇到的那兩人一樣,親如友人。”
鄧綏聞言,臉上露出笑容,頗感興趣地看著伯姚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伯姚恭敬地回答:“奴婢叫伯姚,在上林苑做工。”
鄧綏聽到名字,覺得十分熟悉,陸離低聲提醒道:“陛下,她是聖上身邊王阿姆的大女兒趙伯姚。”
鄧綏讓伯姚抬起頭,仔細端詳了她的相貌神態,皮膚黝黑,修眉星目,身量高挑,英姿颯爽,與她性格溫吞的母親決然不同,忍不住嘖嘖生歎。
“讀過什麼書?”鄧綏問伯姚。
伯姚回道:“奴婢愚笨,跟著宮裡的師傅粗粗學過五經,尚不能細研。”
鄧綏頷首,道:“宮中難得見像你這樣膽氣過人又見識長遠的女娘,以後就留在朕身邊。”
伯姚聽到這話,瞬間眼睛睜得圓溜溜的,臉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半天沒回神。
鄧綏見她這幅驚訝可愛的模樣忍不住笑出來,陸離含笑提醒伯姚:“還不趕快謝謝陛下。”
“奴婢多謝陛下,以後奴婢定當忠心陛下,肝腦塗地,在所不辭。”伯姚的聲音比之剛才多了幾分清亮和喜悅。
鄧綏頷首道:“不用你肝腦塗地,隻要用心做事即可。你說你懂蠻夷語言,接見蠻夷渠帥時,你就在我身邊擔任翻譯。”
“奴婢遵命。”伯姚忙道。
鄧綏吩咐陸離將伯姚帶下去安置,心中也為發覺到這樣的人才感到興奮。
至於伯姚的身份,鄧綏壓根沒放在心上,隻要人品才能上佳,她都敢任用。她素來不在意這些,比如鄭眾。
鄭眾原先是陰皇後的大長秋,鄧綏當皇後後繼續讓他擔任大長秋,這其中固然有鄭眾資曆老又得聖心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鄭眾有能力彈壓下宮中一眾人,並且為人機敏謙遜,做事兢兢業業,從不居功自傲。
因此先帝去後,鄧綏依然讓鄭眾擔任大長秋,並且繼續委以重任。
下學回來的劉隆聽聞伯姚的所作所為,大為高興,賞賜伯姚並一眾工匠農人。
加強中原與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最先開始的是什麼?是經濟交流。交流貿易,互通有無,語言交流,文化交流……最後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
來的蠻夷分彆是武陵蠻、合浦夷、鬱林夷、蒼梧夷等部落的首領渠帥。這些人來到雒陽後,被安排住進鴻臚寺。
他們所居的南方現在多是煙瘴之地,人煙稀少,叢林密布,蛇鼠蟲蟻隨處可見,然而雒陽之景與他們的家鄉截然不同。
不必說那寬闊平坦的大道,絡繹不絕的車馬行人;也不必說整齊華麗的宅邸,商品琳琅滿目的北市和南市。
單就是還未到雒陽城,他們看到的那對高聳入雲的朱雀闕就讓他們震撼無比。
金紅色的夕陽下,巍峨的朱雀闕仿佛天上宮闕,讓這群人忍不住叩頭納拜。
鴻臚寺中,
一個武陵蠻手舞足蹈地給鴻臚寺的官員說著什麼,這官員臉上保持著營業性質的微笑,待他說完,官員看向譯者。
說是譯者也不太準確,他就是跟隨伯姚去南方的上林苑匠人。因無人聽懂這些蠻夷的話,鴻臚卿把這些人請來當翻譯。
譯者說:“當波禾精夫(渠帥)說他們祖上從海邊一直往西邊遷移,路過三條大河。他們祖先口耳相傳,並將這件事繡到衣服上,他阿母裙上的三條寬繡帶就是說的這件事。”
鴻臚寺官員是博學之人,聞言道:“史書記載武陵蠻算是高辛氏的後代。”
譯者翻譯了,當波禾問:“高辛氏是什麼人?”
鴻臚寺官員回答:“高辛氏是古代一位帝王。”當波禾聽完,又追問起高辛氏的事情來。
鴻臚寺官員和譯者說得口乾舌燥,但當波禾依然興致不減,對一切事務都充滿好奇,問個不聽。
跟他一起來的部落老者圍著羊皮裘瑟瑟發抖,弓著身子,伸手烤火,哆哆嗦嗦道:“雒陽哪都好,就是太冷了。”
不知過了多久,當波禾走過來,興致勃勃地對老者說道:“久島末,咱們一起去逛雒陽北市吧。我給譯者說了,讓他帶著我們一起去。”
久島末十分感動渠帥去哪兒都沒有忘記自己,但還是拒絕了他,道:“今天是陰天,太冷,等晴了再去。”
當波禾遭到拒絕後,轉而找到誌趣相投但語言不通的一位合浦夷渠帥,兩人帶著譯者一起去逛北市。
幾天後,這些渠帥學會了幾句漢話並拜見禮儀,上了大朝會,在大朝會上參拜皇太後和皇帝。
劉隆坐在禦座上,看著下麵的蠻夷生疏地說著漢話跪拜他。這些首領渠帥是打著上貢的名義過來的,貢品有犀牛、水牛、織物、石蜜、銀器、珍珠、玳瑁等物。
四夷臣服是天朝上國的象征,一些朝代舉行盛大典禮,比如封禪,通常會通知各族派人過來,作為太平盛世的點綴。
鄧綏和劉隆問過這些人,然後賞賜他們布帛財物,並賜銀印青綬。一行人謝過,晚上鄧綏和劉隆又設宴招待,詢問他們生老病養以及當地官吏如何。
當波禾生疏地拱手道:“啟稟陛下聖上,前些年有長吏虐民暴斂,幸得朝廷派謁者將他入獄,新任長吏慈惠,給部落種子農具,待我們極好。”
鄧綏頷首笑道:“官長愛民如子,百姓才人心思服。若以後再有官吏暴斂,可稟告朝廷斷定是非曲直。你們是大漢的子民,朕與聖上待你們如華夏。”
劉隆接著道:“諸位愛卿的部族與華夏同根同源,因所處地域不同,天長日久風俗移易,但身為大漢子民,理應受大漢庇護,以後若受到冤屈直接告訴朝廷,朕與母後為你們做主。”
眾人聽了譯者的翻譯,紛紛高呼萬歲。
宴會散去,當波禾等人興高采烈滿懷激動地回到鴻臚寺。
司徒夏勤抽空見了皇太後,進諫道:“蠻夷有禽獸之心,披發左衽,與中原不同。陛下待蠻夷太盛,恐大臣有異議。”
鄧綏聽完看著夏勤,緩緩道:“蠻夷為順民,朕撫之如華夏。如果小利能讓蠻夷忠心朝廷,便賜予他們小利又何妨?夏公難道忘了西羌之事嗎?”
“西羌之事蔓延至今日,尚未平定。邊郡殘破,將士百姓死傷無數,耗費數十億。如今的大漢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夏勤默然。
鄧綏抬頭望向外麵,歎道:“不知明年是否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