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郡國共一百零四,地震波及四十二。地震發生後,災情頻傳,鄧綏也就一直往外派謁者,吊死問傷,賑濟百姓。
時間慢慢撫平傷痛,百姓漸漸從悲傷中走出,擦乾眼淚重新開始生活。
朝廷運行也步入正軌,迎麵而來的一件大事就是孝廉考試。
尚書令上了一封請求皇太後皇帝參加孝廉最後一場考試的奏表。
孝廉考試被尚書台一向認為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尚書令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去年武舉考試皇帝親自督考。
考官的高度決定考試的規格和考生仕途的上限。皇帝主持的考試肯定要比尚書台主持的更重要,考生也有更好的前途。
就拿二二月份派出的謁者而言,郎官不足,就從留京師的武進士中擇取忠厚質樸者充當謁者。
謁者一職一向是高門子弟和孝廉的禁臠,任期短,權力大,事起而興,事了而歸。謁者若是事情處理得好,有可能立馬就能提拔。
然而,這次竟然混進去了武進士,這讓尚書令生出一股隱憂來。他決定也要皇帝督考孝廉考試,不能讓武舉獨美。
此舉正中鄧綏和劉隆下懷。二人假意思考半天,並以孝廉乃國之根基,說可以親自主持。
尚書令聞言先是大喜,但心中總覺得哪裡好像不對。太後皇帝賞臉,他哪有推辭的道理?
隻是太後皇帝主持了最後一場孝廉考試,那前一場誰主持?
原先的流程是皇帝臨時指派官員主持,若真按原來的流程,那就沒尚書台什麼事情了。
這讓尚書令怎麼能能同意?孝廉考試必須握在手中,不能旁落。
於是,尚書令自請尚書台主持第一場考試,太後皇帝都應了。
尚書令出了崇德殿,後背出了一層冷汗。他總覺得自己像是被帝後二人牽著鼻子走。
尚書令召來尚書仆射左雄說了孝廉考試的事情。孝廉考試的淵源與左雄極深,當初還是他上表請求考核孝廉激濁揚清,進賢退不肖。
“現在不獨陛下聖心難測,就是聖上腹中也多有籌謀。”尚書令感慨萬千。
左雄聽完,沉吟半響,突然笑起來道:“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麼?”尚書令不明所以。
左雄聞言一頓,隨後笑起來,搪塞尚書令道:“陛下與聖上文武並重。”
尚書令狐疑看了眼左雄,握拳捶自己的腰,搖頭笑道:“人老了,不中用了,以後要靠你們年輕人了。”
尚書台乾實事的官員大多出身小世家甚至家世微寒。尚書令年紀不小了,他觀帝後二人的態度,怕以後這尚書台要左雄接班。
左雄不說,他也不追問,反正看樣子是對尚書台有利。
改動後的孝廉考試,無論從考生的質量,還有考試流程都比去年舉辦的武舉要好上很多。
考試流程的改動不影響考生考試。尚書台主持初試,被正式稱為省試;而皇帝主持的複試由於在
德陽殿舉行被稱為殿試。
劉隆在心中暗道,總算把考試流程順過來了,終於瞧著不彆扭了,以後還要再接再厲。
孝廉省試考完之後,鄧騭罕見地給皇太後和皇帝上表。
“啊?大舅父的意思是請求將武舉考試中的文試考場搬到德陽殿?”劉隆真的驚訝了。
鄧騭恭敬地回道:“下臣請聖上陛下成全。”
聽完,劉隆轉頭看母後,臉上流露出笑容:“我聽母後的。”
鄧綏也跟著笑起來,道:“既如此,那就和孝廉考試一個章程。”
武舉考試大約在孝廉考試一個月。眼瞧著孝廉考試都說動太後皇帝當主考官以及占用德陽殿當考場,那些武將世家和武將們都急了。
雖說大漢民風彪悍,有些文官的武力比武將還強,但是朝廷既然分設武舉,這武舉就是他們武官的自留地,不能被文官考試壓下去。
孝廉有的,武舉也要有。於是,出身武將世家且主持過武舉的鄧騭被眾武將推著向帝後上表。
劉隆道:“大舅父這麼對武舉看重,那今年的武舉依舊由大舅父主持如何?”
鄧綏聞言沉吟,想起去世的二兄,若二兄在世,今年他是最合適的人選,但現在……
“那就依聖上所言。”鄧綏道。
鄧騭卻跪下推辭道:“下臣德淺才薄,恐負聖恩,還請陛下和聖上另選高明。”
劉隆道:“大舅父何必推辭?去年那麼匆忙,你就辦得很好,今年再勞煩你一次。”
鄧綏也道:“大兄,如今朝中無人,你不要推辭了。”
現在大漢的邊境隻是維持表麵的平衡,所有能打的將領都鎮守邊疆。
鄧綏和劉隆都不願文官主持武舉,鄧騭的出身和身份讓他能夠勉強壓住場麵,並且能提高武舉的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