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魚回家, 氛圍便輕鬆了,叢春花早已把他們的早飯又熱了一熱。吃過飯後,人背著背簍、提著籃子去趕集。
這是年前鄉村裡的最後一個大集了, 頗有年味兒, 比平常出攤的攤位多,叢春花挑揀著, 看著價錢合適的年貨就先在這裡買了, 稍貴一些的就等二十七去縣城趕年集的時候再買。
這要置辦的年貨算起來其實還挺多的,做年夜飯的這些菜啊肉啊的就不說了,單家裡各個門上要貼得福字和對聯就得不少錢呢。
往年家中沒錢, 叢春花為了省錢應付應付也就完了, 今年家裡不僅人多了, 日子還過好了, 這方麵可就不能省錢了, 得講究一點。
有錢了,誰不想過個喜慶年呢。
這個年是狗年, 所以集上窗花剪狗的比較多,柳魚本是跟叢春花提議買了紅宣紙回家他們自己剪的。
他和奶奶都會繡花, 剪窗花不是什麼難事。可在看了集市上一張豎著耳朵的憨狗趴在地上揚著笑臉,身子頂著一個福字, 嘴裡叼著一個旺字後, 柳魚憋著笑,跟叢春花說:“娘,我們買這個吧。”
叢春花不是多苛刻的婆婆, 這種事哪有不依他的,這東西得成雙成對的買,一下買了倆就花了十文, 可見紙價有多貴。
要不然即使是豐年地多的人家也舍不得送孩子去讀書呢,讀書貴的不是束脩,是筆墨紙硯,純靠地裡那點產出哪裡供用得起。
叢春花在這攤子上順便又買了一張新的灶王爺畫像,樣東西一起講價叫那攤主給便宜了兩文錢。
至於家裡的福字、對聯,年集的時候去縣城裁紅紙,拎點東西請村裡寫字好的人幫著寫了就成。
“咱們再買一對紅燈籠掛上!”之前李青山與柳魚成婚的時候那對紅燈籠還能用,再買一對,過年的時候院子門口掛一對,堂屋門前掛一對,有年味兒。
除此之外,叢春花還從一個老婦人那裡買了兩隻雞,一隻留著他們過年的時候吃,一隻等年初二的時候送給李青山外家。
煙花炮竹這些他們人就不大懂了,挑不出好壞來也不知道行價,得等李青山年集的時候看著買。
其他的乾貨、新碗筷、糖果種類都不多,叢春花沒有看上眼的,跟關老太太商量便還是等著去縣城再買。於是最後買了十個雞蛋,小心提著,便回家了。
回到家就上手蒸饅頭,把昨個兒晚上發好的麵團拿出來,在案板上撒上點麵粉,將發好的麵團反複揉,一直揉到切開麵團無氣孔為止。
麵團揉好後搓成粗長條分成等量的劑子,用手來回揉搓成圓形,上蓋簾再醒兩刻鐘上鍋蒸。人在家也沒彆的活計,便在這上頭下了功夫。
圓形的、方形的,蔥花、椒鹽的花卷還有甜味兒的紅糖饅頭,不過後麵這種做的種類少一些,怕不耐放。
饅頭做好了,便調包子餡兒,葷的有白菜豬肉的、蔥爆醬肉的,素的隻做了雞蛋香乾的。種餡,包好了後蒸熟了再凍上,早飯的時候熱著吃。
中午他們人便吃得剛出爐的熱包子,柳魚個餡兒都嘗了,最喜歡醬肉的,濃濃的醬香,肉丁切的大,很有嚼勁。
下午村口做豆腐的那家把柳魚定的十斤豆腐都送過來了,柳魚按叢春花說的,留出一小塊做晚飯吃,其他的都切成小塊拿外頭凍上,做凍豆腐。
另一邊的李青山也沒閒著,收了攤先去朱莊幫朱興有殺豬。幫他殺豬,李青山自是不要錢的,朱興有也不跟他客氣,說年初十請他喝酒。自然,年後李青山也定會請他。
除了他之外,朱莊是個大莊,喂豬的又多,殺年豬的便更多了。李青山在這個莊上起家,好些人還都賣過毛豬給他,算是一份善緣,李青山要的價比彆處便宜,一頭隻要十五文。
朱莊的人都誇李青山仁義呢。
轉眼到了年集這天,一早李青山宰了頭豬和兩隻羊,又幫著把李大伯家的年豬給宰了。李大伯家因著李素芝的事,花了好些錢,這年豬也就自家留點肉吃,其他的都要賣出去換錢,好過個好年。
李青山自然不會從中抽錢,把這頭豬就一塊裝到板車上拉到攤子上賣,賣多少錢到時候他就給李大伯多少。
今天李大伯一家除了吳桐有孕怕擠在家歇著,就連顯虎和恬姐兒也要到街上去湊熱鬨。所以李青山殺得這麼些豬和羊,李大伯家的板車也能幫著拉一部分。
關老太太自覺體力不好本是不打算去的,但叢春花說年集一年就一回,怎麼也得拉著她去瞧熱鬨,不能叫她自己在家,因此她們到了官道上便帶著顯虎和恬姐兒去坐的騾車。
叢春花出錢,叫劉桂英和林氏也去坐了。
柳魚和李樂容沒坐,他倆還年輕,聊著天跟著李青山他們走就行。
要做生意,他們出發的其實還算挺早的,但到了縣城才發現街上已出攤的攤位不少了。好在,李青山的攤位是長租,去晚了也不怕被人占去。
柳魚和李青河在這幫著李青山出攤,其他人趁著街上人還不多先去逛一圈比比價。
但割肉是趁早的,其他攤位還沒開張的時候,李青山的肉攤子上已擠滿人了。這天來買肉的人要的都多,看著幾百多斤肉,來五六十個客人就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