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第五十六章 p6(2 / 2)

他們使得中醫的傳承變得更容易,知識的門檻因為大量醫書的出現擴散而降低。

通過著書立說,他們掌握到了話語權,和更高的威望,促使傳統的世醫也開始轉型,渴望家族裡有人當儒士,或者自己成為儒醫。

前文提到的,為什麼禦醫的招牌不好使了呢?

這就是其中之一的解答,能發SCI大影響因子和學術期刊和重要學科專著的大佬,會care區區大廠嗎,那都是大廠求著他們吧。】

大家看著朱元璋。

此刻他們還有點擔心,朱元璋聽到這些,會一拍腦袋,說,那就不讓他們出版了!

朱元璋對上他們的視線,能不知道他們所想?不屑說:“咱看起來很像傻子嗎?都說了出版會幫助中醫的傳承了,咱是那種因為一時喜好,就斷萬代根基的人嗎?”

大家仔細想想。

感覺老朱雖然會因為一時喜好就嘎人,但好像還真不會因為一時喜好就做這種事情。

朱棣直言了:“父皇做的事情,都是有其深意的。”

說罷,他斜了朱允炆一眼。

其深意,就是將阿鬥扶起來。

朱允炆:“……”

朱元璋沒有注意到兒子和侄兒的眉眼官司。

他雖然不願意在出版這邊卡中醫,卻也不願意如此坐以待斃,究竟,他是皇帝,天下的所有好東西,都應為他所用!

他暗自琢磨著,這時候靈光一閃,冷笑連連: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們雖然能夠出版,卻沒有那什麼獎,咱給他們頒個什麼什麼醫學獎,那不是天下英雄儘入吾轂中!”

朱棡此時已經學會站在老師的立場上思考了,他搶答:“第一項可以叫做戴思恭獎!”

搶答完了,亦在心中冷笑。

老戴太醫能逃過吾之掌中乎?

“還有這學術期刊,這影響因子?你們議議。”老朱說。

“這影響因子,不太明白,聽上去是很大影響的意思。”代王回答,接著他頗為不滿,“還有這sci,聽上去又是外國的東西的,想必也是那外邦搞出來的,卻叫我們漢人趨之若鶩,唉!”

這未來,實在是令人心裡不暢快啊。

大家也能夠明白,老朱為什麼沒想過要卡中醫出版了。

若是卡了,未來更加糟糕,那豈不是千古罪人?

哪怕是父皇,也要掂量掂量,自己在曆史上的名聲呐!畢竟,他的墓,可是被未來保護著,若是因為一些小小的意外,導致了後代人的誤解,那可怎麼辦?

“這個期刊,是類似邸報一樣的東西嗎?”朱橚問。

“邸報是不是有點麻煩?”大家思考著,“現在的雕版要弄這個,感覺不太合適吧?”

“要不用活字呢?”又有人提議。

“但是活字印的不夠清楚,容易錯漏,而且這是醫學內容,若是錯漏一個字,恐怕害了人命啊。”

老朱一路聽下來,倒是感覺,也許這印刷術,倒是要再研究研究了。畢竟,有了宋朝的印刷術,這書就印得多了,書多了,讀書人就多了,想來,再研究下去,也是個好的循環。

“若是後續,真的印刷了。”朱棣思考著,“也不要太過引經據典。應該要大白話,說明白。這光幕說‘知識的門檻降低了’,也最重要。

之前那符號簡化,能讓人看明白,學的更快,這醫書也得如此,講個分明,淺白點,才是正理。”

【儒的習慣,不僅在著書立言上,也在立派上。

《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儒醫們開始強調彼此之間不同的流派。

講究道統和傳承譜係。

哪怕隻是看了醫書,也願意尊對方為自己師父,典型的如名醫汪機,他看了戴思恭的醫書,便視自己為對方弟子。

不過他被歸屬於新安學派。

新安,一個地名,是如今的徽州地區。

類似的像王賓,也看了戴思恭的書,因在吳下地區名聲大噪,歸於吳門學派。

元朝,一個特殊的朝代,它不設中央醫學院,隻在地方培養,雖然讓醫療資源沉澱到民間,也讓他們開始以地域劃分彼此的關係網。

醫由於帶點科研性質,更依賴師父帶徒弟,這種劃分更是具有極強的虹吸效應和聚合效應。】

“虹吸和聚合,恐怕意思就是吸過來聚在一起吧。”

“爹帶兒子,本來就是一個地方的人啊?江南多盛產絲綢,其他地方也有特產,這地域劃分派彆值得單獨強調嗎?”其實大多數皇子是不太理解,如果師徒傳承是父子家族的話,那肯定是一個地方的人啊。

“可他們是特產,是絲綢嗎?”這回冷笑的是朱棣了,“他們有些人的背後,還有那群浙東夫子。那幫人,可是想要內王外聖。”

說罷,他特意看了眼朱允炆,若有所指:“權利不會消失,隻會轉移。”

朱允炆:“……”

四叔,我看明白了,今天你對我的意見真的很大,看起來,我的好堂弟因胖致死這件事,確實給了你很大的打擊。

他對朱棣微微一笑,開口無聲:

胖堂弟。

朱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