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之而來的靖難再次打斷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儒醫們又以醫為名縮回了試探的jiojio。】
老朱冷哼一聲。
對這種情況,他太熟悉了。
“說的是醫嗎?這說的完全是儒嘛。儒醫儒醫,他們是醫嗎?一個個全是儒!”
“真正的醫,就是老戴太醫這樣,宅心仁厚,看我們有病治不好,哪怕自己身體不行,也一定出山給你看的。醫者仁心,醫者大愛,說的就是他!”朱棡斷然說。
老朱想了想戴思恭,覺得戴思恭還是好的,至少,是現在他們手裡最好的一個了:
“不錯,後輩,怎麼老是以戴思恭為例?找點彆的例子吧。他出身在那樣的家庭,他自己也是不願意的。”
“老戴太醫仁義人。”朱棣也說,他也承戴思恭的情,“他愛我們家。”
大家這樣討論了一番後,感覺舒服多了。
甚至感覺對戴思恭的感情,也更深了。
代王即興,吟詩一句,贈戴思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啊。”
吟完了,也沒有忘記夏原吉,雨露均沾,對夏原吉吟了後麵兩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夏原吉:“……”
人將頭一低,用老朱的身體,擋住自己。
【朱棣登基後,開始籌備遷都。
儒醫家族中,科舉對儒就是吸鐵石,即便罵罵咧咧,胳膊卻拗不過大腿,當官就是他們的就業方向,總不能不工作。】
朱元璋嘴裡露出了微微的笑意。
這笑意有些玩味,又有些冷。
“考不上的那些人,就回去當儒醫了吧。心懷怨恨的敗犬罷了!”
這敗犬二字,曾在後輩的詞語中出現過,被老朱一下記住了。
朱橚客觀說:“父皇,我覺得有些人就是不適合科舉,不能考中,但是他當醫生,就很強的。”
老朱看了朱橚一眼,想起被後世稱讚的那些東西,臉色倒是緩和了不少:“嗯,好好格你的蘿卜,管你的植物。”
【醫卻對此並不感冒,他們很依賴當地的關係網。這些關係網,提供足夠的工作計劃,和養望途徑,他們對於出仕北京是消極的。
而且,窗口期是很重要的,靖難時,朝廷是動蕩了,華北是遭災了,江南實際上並沒有因為靖難而收到太大影響,而是實打實的在洪武+永樂盛世下又發展了好多年。
元末朱丹溪一脈都已經在整個江浙地區遍布門生了。他們交織的關係網又廣又深。
已經很難憑自然意誌去轉移了。】
“窗口期,應該是時間的意思吧。”朱棣,“時間確實很重要,有些事情,現在不做,未來再做,就做不成了。”
“靠靖難根深蒂固?”老朱嗬嗬一笑,“現在他們沒有這個機會了。”
“江南,確實是個溫柔鄉啊。”出人意料的,說話的居然是朱允炆,他一邊燒紙,一邊幽幽說,“就算是靖難,也沒有打到他們呢……”
大家頓時有點不明白朱允炆的心態了。
怎麼,你還希望他們被打?
現場中,朱棣是唯一明白的,不然怎麼說,你的敵人,是最了解你的人呢?
“江南降得挺快的吧。”朱棣篤定說。這事情,光幕還沒說,但他憑借自己的判斷,猜出來了。
朱允炆繼續慢悠悠燒紙,又不說話了。
【朱棣固然有著強烈的意願去扭轉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但他永樂十九年才改北京為京都,自己永樂二十二年就死了,已經沒有機會去處理醫學中心,這種相對彌合南北分裂而言,較為細枝末節的東西了。
而仁宗是個南人本位思想的人,想要遷回南京。
還擱這極限拉扯呢!】
大家看著朱棣。
朱棣看著大家,他臉上有點掛不住:“看我乾什麼?”
大家憐憫道:“要不,這兒子,你回去再教育教育?”
朱棣:“……你們知道我兒子的深意嗎?我已經得罪了南方所有人,若我的兒子再得罪他們,這國家還能統一嗎?他是在為他父親忍辱負重!”
【幸虧宣宗堅定的延續爺爺的想法待在北京。】
朱樉仔細想想:“為什麼你兒子要忍辱負重你孫子就不用呢?”
朱棣:“……”
朱樉:“有沒有一種可能,幸好你兒子隻活了……”
朱棣:“爸爸,他為什麼還能說話!”
老朱擺擺手:“把他的嘴再給咱封起來!”
朱樉:“我#&……唔唔唔!”
【然而那又怎麼樣呢?
土木堡之變了啊!】
這可謂出乎預料的一道晴天霹靂啊!
大家目瞪口呆。
怎麼就土木堡之變了?土木堡之變為什麼會發生在這時候?中間是不是省略了太多東西,比如一百年……兩百年什麼的?
這其中,朱棡先被巨大的驚喜擊中了,因著這驚喜太巨大,他甚至產生了一點慌亂。
如果按照他所想的話,那他這支,上位的速度是不是有點快?豈不就是宣宗之後沒有多久?
如果他好好調養自己的身體……!
不,可能還是看不到的。
但他兒子和孫子一定能看得到!
而當此之時,朱棣便是慌亂滿心了。
他在想,這堡宗,不會是宣宗的兒子……不對,應該不會是兒子,肯定不會是兒子,那會不會是孫子?中間兒子活得不太長……或者兒子孫子都活得不長,國家很動蕩,堡宗才不得不親征什麼的……吧……吧?
這樣看來,這醫術真的要好好研究,否則,個個都短命,這大明,該如何是好?!
【糾結啥啊糾結,老老實實待在南邊吧!
大不了我在當地混出來了再去也可以吧。
反正也有舉薦製,我就想走快捷通道,不想辛苦自帶乾糧去北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