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見天幕上展示著漢朝的“連種製”, 又看到彈幕裡,飄過的一些羨慕發言。
漢武帝:心情大好。
春秋戰國時期, 甚至是秦朝的人們都在羨慕他們,尤其是春秋的那些“休閒製”時代。
戰國中期的魏國,同樣欣然自得。
他們已經發展出“連種製”了!
【“連種製”的實行,與土壤耕作技術、施肥培肥技術,以及禾豆輪作等方式密不可分。】
【什麼是禾豆輪作呢?】
【一塊田地裡,連續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往往會引起一些營養元素的匱乏,乃至於一些病蟲害以及雜草的生長。】
春秋時期,很多人大開眼界。原來病蟲害與雜草,還與連續種植同一作物有關。
還有“營養元素”,那又是什麼?
天幕並未給出答案, 而是繼續講述“古人”為什麼要進行禾豆輪作。
【古人采用“輪作倒茬”的方式,以豆科作物或者綠肥作物,來與禾穀類作物進行輪作。茬, 就是作物在收獲之後,留在田地裡的根部、殘莖。】
【倒茬,又叫做換茬, 也就是在一種作物收獲之後、換成種植另外一種作物。這樣合理地換茬, 能夠調節、增強地力。同時,也能減輕病蟲害與雜草的危害。】
春秋眾:牛掰!神奇!
竟然可以用這種方式,減輕病蟲害與雜草。
而且這個好像巨簡單!
簡單的操作, 又容易模仿,何樂而不為?
回頭就去試試!
諸侯國君:推廣出去!讓百姓們都知道!
【除了禾豆輪作之外,古人還采用一種“間作套種”的方法。間門作套種,分為間門種、套種。】
【間門種, 就是在同一塊田地上麵,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作物,相間門地種植。】
西漢,氾勝之聽見“間種”的描述。
兩種作物,相間門種植。
氾勝之:嗯。
這種方法,他們現在已經有在使用了,譬如在瓜地中間可以種上薤、小豆。
在瓜熟之前,就可以采收薤子、豆葉了。
氾勝之最為期待的,還是天幕標題《從撂荒製到立體農業》之中的“立體農業”。
他非常感興趣。
天音仍在敘述著,春秋時期的人們非常期待的間作套種——他們還不會呢!
隻聽天音不疾不徐地說道:
【套種,則是在前麵季節的作物收獲之前,把下一個季節的作物,在行間門播種下去。這樣在前一種作物還沒有收獲的時候,下一種作物就可以開始生長了。可以充分地利用耕地、時節。】
管仲:這聽起來跟“間門種”差不多。
乍一聽似乎很簡單,但實際操作的時候,應該也沒有那麼容易。
就比如說,不同的作物放在一起種植,不會產生什麼問題嗎?
果不其然,管仲聽見天幕說——
【套種的方法,需要考慮到各種不同農作物的特性,比如高稈與矮稈、喜陽與喜陰、深根與淺根的區彆,這樣進行合理搭配,方能互不相妨。】
又見天幕之上,出現一片桑田。
在動畫的右側處,長條的方框裡寫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這幾個字。
在碧空的畫麵影像之中——
幾名農人正在桑田裡辛勤地勞作,他們將蕪菁、綠豆、小豆等作物,播種在桑田行間門。
緊接著,畫麵一轉。
動畫裡又出現一片廣闊的麻田,這些農人又開始在田裡的麻子之間門,播種了蕪菁。
隨後,農人們在種植了蔥的農田之間門,播種胡荽;在種植了大豆的農田之間門,播種穀子。
這些作物的名稱,都被方框文字,清晰地表露出來。
所以,春秋時期的大家不僅學會了這種“間種”的方式,也學會了哪些作物可以進行“間門種”。
蕪菁、綠豆、小豆在桑田裡“間門種”,蕪菁在麻田裡“間門種”,還有蔥田、豆田等等。
不過,天幕所展示的也僅僅是例子。
更多的作物搭配,還需要他們自己進行各種試驗與探索。
戰國時期,很多魏國人看見天幕的“北魏”。
紛紛陷入了沉思。
魏王假:這北魏是啥?反正不是我們魏國。
賈思勰?誰啊?
魏王豹:你要說是西魏,我就開心了。:)
——項羽大封諸侯後,改封為西魏王的某位。
【除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之外,南宋陳旉的《農書》也記載,桑園之間門,可以“間門種”苧麻。明清時期,更有糧菜間門種、麥豆間門種、稻豆套種、稻肥套種、麥棉套種、桑豆套種、桑菜套種等等。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出色的創造。】
春秋時期,齊僖公、晉武公、衛桓公、宋莊公、魯惠公等人,眼睛亮得發光。
各種作物進行“間種”“套種”。
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因為天幕說這種方法需要考慮到不同作物的特性,所以他們珍而重之地將“糧菜間種”“麥豆間種”等例子記錄下來。
當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他們完全沒聽說過的作物,比如“麥棉套種”裡麵的“棉”。
【除了輪作倒茬、間門作套種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叫做“多熟種植”。】
隻見天幕的動畫,閃回了戰國秦漢時期。
中原地帶。
農田間門,農人們收獲了冬麥,種上了禾豆。
嶺南地區。
農田間門,農人們正在種植一種雙季稻。
天幕上的時光過得飛快,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來到了一個名為“宋代”的朝代。
江南地區。
農人們收獲了早熟晚稻,種上了小麥、豆類、油菜。
又曆經無數個春去秋來。
明清時期,南方的農人更加普遍地,在他們的田地之間門,種植起了雙季稻。
這樣的現象,開始向長江流域擴展:
在明清時期的地圖上,象征著“雙季稻”的圖標,開始不斷地複製增加。
有些地方,甚至還出現了“二稻一麥”的標誌。
這是一種“一年三熟製”。
而在長江下遊的地方,“稻麥兩熟製”的圖標,則是特彆多、越來越多,它獲得了普及。
畫麵再一轉,來到清朝康熙年間。
康熙皇帝正在派人,進行一種試驗。這是一種雙季稻的試驗,在江南舉行。
試驗的東西,是培育出來的早熟“禦稻”。
道光年間門。
林則徐正在江南地區,推廣雙季稻。
天幕的時間門跨度非常大,自戰國秦漢直至明清,令許多先人看見了後世的種種發展。
滄海桑田,時代變遷。
【從戰國秦漢時期,到明清時代,多熟種植的複種製,從零星的、散在的萌芽,到後來逐漸趨於定型。】
【人們在秋收之後,種植冬麥,冬麥之後又種豆。等到次年又種植玉米、穀子、黍穄等等。然後再次收獲之後,繼續種冬麥,循環往複。】
秦始皇沉默佇立,他已經知道,後世的明清時期是在尤為遙遠的未來。
而人類農業的發展,曆經漫長的時間門。
從他們戰國、大秦時期,到後世經曆過千百年的歲月,往後的光陰裡亦會發展,不斷向前。
所謂的“趨於定型”,往後亦會發展、進步。在這種循環往複的“複種製”之後,又會是什麼呢?
戰國時期,李悝聽見天音頻頻點頭。
循環往複的“複種製”,這樣的方法很不錯,非常不錯,確實可以達到“儘地力”的目的。
如果再加上治田勤謹,那就更好了!
對了,玉米是什麼?
聽起來很精致的樣子,玉做的米?像玉一樣的米?
某種在明朝嘉靖年間門,才從美洲傳入中國的作物,引起了戰國初年魏國李悝的注意。
天幕上一閃而過的玉米棒子,看起來金燦燦的,果實飽滿,汁水充盈的模樣。
李悝:看起來很不錯。
【人們利用“間門作套種”等方法,將這些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乃至於園藝作物,進行各種合理的搭配,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比如清代農學家楊屾的《修齊直指》,就記載了對菠菜、蘿卜、蒜、藍、粟、麥等作物進行間套複種,達到了兩年十三收。】
天幕用一種極為平淡的語氣說出了“兩年十三收”,而古代正在觀看天幕的觀眾們——
每一個都不淡定了。
天幕你說什麼,兩年十三收……?
列位曆史人物的大腦裡,頓時一片空白,天音之中的“兩年十三收”盤桓在他們的內心,
縈繞著久久不去。
真的假的?這是真實存在的嗎?
漢武帝:“!!!”這麼猛的嗎。
秦王政:間作套種,快。
這春秋戰國時代,不得卷起來啊?
【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種植。我國傳統的耕作製度,便是以這三種耕作的方式相結合,儘可能地實現種無閒地、種無虛日。】
【這樣的耕作,其實已經是一種多物種、多層次的立體布局了。我們可以稱其為“立體農業”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