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章 。(2 / 2)

不妙!

朱棣儘量不動聲色,腦中飛速轉動起來。

如果沒有水鏡出現,朱元璋會立朱允炆為繼任者的可能性極高。

自己能服氣嗎?

現階段肯定不能,他找不到敬重那個侄子的理由。

幾年之後呢?

朱允炆能迅速成長到先太子朱標的高度嗎?如果不能,又會是什麼局麵?

可不是一紙傳位詔書就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不是上任帝王決定誰繼位,那個被指定的繼承者就能穩居寶座,否則怎麼會有玄武門之變。

朱棣在心裡默念著能者居之,而瞧著水鏡的目光隱隱不善——這東西壞得很,或許會暴露他心底的不甘。

水鏡內的影像在繼續,絲毫不因觀影者的喜惡而改變。

【對於七下西洋,說是追溯到朱標之死,因為還能有一種王朝發展的假設。假設朱標身體健康地繼位了,他會與Judy一樣做出這個政策決定嗎?

以下僅僅是個人看法,朱標很可能不會如此大力宣揚大明國威於海上。

朱標是由朱八八精心培養,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與後來的清朝康熙與胤礽父子反目兩廢太子截然不同,大明這對天家父子的關係很是融洽。

融洽,需要雙向奔赴。即便朱標對於洪武帝的治國理念不能說百分百認同,但也會吸納七成思想。

朱八八想派人大規模下南洋嗎?

在他的時代,恐怕沒強烈的想法。雖然他一手成立的水師很強大,但對民間實行了海禁政策。

同時,《皇明祖訓》裡還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

這裡說的是不主動征伐,如對方有反叛之心,不可能任其肆意作亂。

為了便於大家認識,這裡放一段古今地名地圖集對比,還有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感興趣可截圖。

圖1——圖10.jpg

嚴正聲明:放兩分鐘圖片,不代表我在水視頻啊!

如圖其示,不征之國之中很多都在鄭和下西洋的範圍內。

肯定有人說,不主動攻打,不意味不下西洋。

可在洪武三十年,朱八八停止了用海軍運輸遼東屯田的物資,海上力量在進一步收緊。

明朝的出海超高風險,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此前就講到,洪武帝認為出海約等於把腦袋彆在褲腰帶上,要抱著必死的決心。

如果是朱標登基,有多少可能像是Judy登基後三年,即刻派人出使?

私以為他至少不會那麼快搞出洋計劃。朱標先要做定下遷都的最終目的地,完成洪武帝執政時的未儘之事。

回望洪武年間,朱八八對於定都南京一直都不夠滿意。從照應北方軍事來看,這個地理位置偏東南。

洪武初期,需要擬定京師時,有考慮過開封。但當時西北未定,把汴京作為首都,沒有天險可守。

有人提出過不如擬定兩京製度,而南京入選的最重要原因,是從經濟出發。打仗也好,民生建設也好都要錢。當時“財賦出東南,而金陵為其會”。②

一波又一波討論,洪武十一年,跨越十年的建都問題終於階段性告一段落,最終還是選了金陵。但此之後,朱八八為了鞏固北方邊防,一直沒有停止北遷京師的計劃。

朱標死之前,他還去西北巡查,比較長安與洛陽哪一處更合適。假設朱標繼位了,比起下西洋,選擇遷都何處是要先解決的問題。

不論是選長安或洛陽,或者挑選彆的地方,比起永樂帝的遷都,恐怕準備與實操都要複雜更多。

原因你們都懂的,永樂帝選的新京師是他的封地所在,經營多年了。即便如此,正式完成遷都也用了二十年。】

看到此處,朱元璋已經不想再暗罵水鏡中人不斷戳他的傷口,這廝膽大地一遍又一遍假設朱標還活著的情況。

逝者不可追,眼前要關注的是“永樂帝”。

他了解自己,沒有想在兒子中挑選繼位人。這個Judy能上位,又與戰亂相關,怕是有一場奪位之戰發生了。

無疑,孫兒朱允炆敗了,贏的那個藩王成了新帝。

是誰?

除了死去的幾個,剩下二十一個兒子,封地靠北都有嫌疑。

“老四,你說誰是永樂帝呢?”

朱元璋冷不丁發問,目光卻緊鎖水鏡,一眼也沒瞧朱棣。

朱棣聞言,背後不免升起一股寒意。

作者有話要說:  ①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一》

②丘濬,《大學衍義補》

——

不征之國中一些可能不被熟悉的古地名,對照今天國家或地區:

安南國(越南北部)、真臘國(柬埔寨)、暹羅國(泰國)、占城國(越南南部)、蘇門答剌(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爪哇島)、湓亨國(馬來半島)、白花國(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文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