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章 。(1 / 2)

朱棣來到上書房,給朱元璋請安後談及來意。

“兩年前,乃兒不花投降,漠北動蕩局勢獲得暫時平穩。誰也沒料到太子大哥走得如此突然,兒臣生怕北邊再起異動。父皇定有成算,不知道兒臣是否有幸能動身駐邊,為父皇分憂?”

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被大明推翻後,其皇室殘部退居漠北,繼續與朱明王朝對峙。

兩年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繼續北征的步伐。讓兩個兒子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兵分兩路去討伐北元。

晉王未能尋得北元敵軍的主力,無功而返。

燕王卻是立下大功一件,他勇入漠北,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後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朱棣再次率軍北征,生擒北元番將阿失裡等人。

朱元璋曾經稱讚: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①

今天,朱棣自請離開京師,北上駐邊以而防守北邊因獲知大明太子病逝再起波瀾。這一招像是表明無意繼續參與到新繼承人的鬥爭中,將大明的疆域安穩擺在了首位。

朱元璋沒有立即回應,目光沉沉地盯著四兒子。

近些時日,他反複琢磨著水鏡透露出的訊息,一遍又一遍地思量著兒孫們的本領。毫無疑問,兒孫之中最像他的不是先太子,而是燕王。

如今,新繼任者的明旨未下,朱棣會沒有爭一爭皇位的野心嗎?

他、不、信。

當下,四兒子自請離京恐怕更多是一次試探。

如果沒有水鏡顯形,朱元璋不會給朱棣一絲錯覺,早就果斷讓他回北邊去。

未免藩王相爭,更為今後的皇權平穩交接考量遵從嫡長子繼承,新帝不必在藩王中挑選。

本是希望允炆登基後,以其仁善性格,將他的四叔用作鎮守一方的護國重臣。

倒也不是不妨朱棣,眾藩王中前有晉王加以挾製,一個老三不夠用,為君者也能善於用其他數位藩王搞製衡。

水鏡卻意外出現。它顯示的內容還讓人心生隱憂,無法再依照原計劃毫不遲疑立皇太孫。

朱元璋心裡再一次罵了句,禿頭沒鼻子的咕咕,你敢多更新一集故事嗎!隻要再放一集,他有把握推測出更多大孫子登基後的情形。

下一刻,上書房的窗戶突然無風自動。

牆頭忽然冒出一幅虛影,那手持蓮花的禿頂沒鼻子小人又一次猝不及防地出現了。

【大家好,《十二塊木板引出的明朝舊事·2》更新了。我很勤快吧,居然做到了周更,這難道還不值得一鍵三連?我知道你們一定要說下次一定。行了,廢話不多,讓我們進入正片。】

朱元璋一陣心塞,這東西該來時不來,不該來時亂來!四兒子在旁邊,這下秘密被朱棣瞧見了。

朱棣瞪大雙眼:什麼鬼?!

一瞬間,朱元璋想讓朱棣退出上書房。

朱棣乍見鬼魅般浮現的影像,眼中不加掩飾非常驚詫。

第一反應卻毫不猶豫朝側半步,擋在了朱元璋的身前。入上書房,定是不能隨身攜帶兵器,卻能用血肉之軀為父親護駕。

這個舉動有幾分是出於純孝,又有幾分是把護衛皇帝當做第一要務,或是可能用上了刻入骨髓的演技,有的事真真假假分不清楚。

聖人論跡不論心。

朱元璋聽過不少人說燕王軍功赫赫,要防著他對下一任皇帝造成威脅。這話不是旁人講的,而是老三朱棡曾經拐彎抹角表示了這層意思。

不論朱棣是否有野心,但他對大明的功績不可磨滅,麵對未知危險時更看出他對父親的孝心勝過自身安危。

朱元璋的一番思量就在須臾之間,他沒再讓朱棣離開,隻叫當值太監退守門外。

“老四,你彆一幅見鬼的表情,這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彆擋著朕觀景,你站到一旁,一起看看水鏡。”

這話說得語氣淡定平靜,仿佛瞧的不是水鏡異象,而是一顆大白菜。

朱棣當即懂了,如此詭象不是第一次出現,而近一個月的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之前獲得宮中內幕消息,父皇本來已經寫了明詔準備在宣布誰是新太子。

儘管無法獲知聖旨上是寫了誰的名字,但知道宣布時間是在九月中旬。這件非常重要的事卻像石入大海,竟然沒了後續。

為什麼呢?

現在終於有答案了。

朱棣的心懸了起來。

他的父親是一個意誌非常堅定的人,不能說朝綱獨斷,但決定的事不會輕易更改。

水鏡詭像居然影響了宣讀立太子的詔書,必有超出非同尋常的地方。這個非常之處對自己來說會造成哪種影響?是有利還是有弊?

【上次說到鄭和七下西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標之死。我們假設朱標沒有病逝,他順利繼承了皇位,即便同樣派人出洋,領隊極可能輪不到鄭和。

鄭和,在靖難之役中嶄露頭角。如果朱標登基,十之八九不會有那番戰亂。沒有賜名鄭和,他隻是一個太監,一個與新皇沒多少關係的太監。】

太監,誰能用?

答案過於簡單,是老朱家人。

朱元璋瞧著這短短幾句話,馬上嗅出了一股腥風血雨。

什麼是“靖難之役”?靖難意思是平定叛亂。

那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催發了戰爭?誰參與其中?讓一個服侍王族的太監立功,且叫他平步青雲,成為七下西洋的領隊能是什麼樣功勞?

朱棣緊盯著水鏡,電光火石之間明白了這古怪之物代表了什麼。

讓父皇對立儲的態度發生轉變,是因為他窺見了大明發展的某段軌跡。水鏡可能是後來人在講述明朝曆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