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十二章 。(2 / 2)

使團主要分成六類人。出使領導、軍人、翻譯與文職秘書、船隻駕駛員、醫生氣象家等技術員與雜工。

其中人數最多的當數水師官兵。

約兩萬人,相當於明朝初期四個海防衛所的兵力。這些人基本都是精英,有著豐富水上作業經驗。

如此龐大的人數,需要的船隻數量必然龐大。

《嘉靖太倉州誌》記載:鄭和第一次帶隊出海,用到208艘海船。

往後每一次,基本也是在這個數字上下浮動。海船出航必有損耗。史料中也記載了二十多年間不同大小的海船新造與維修情況。

表格如下:圖11-17.jpg

由此不難推測,鄭和的船隊每次出行,駕駛大型船四五十艘,中小型海船一百到兩百艘。①

這樣一支船隊往南洋駛去,如何讓人不為之震撼。哪怕開始存有不敬之心,但也很快被實力所震懾。

比如船隊途徑爪哇時,遇上該國分裂成東西兩王相互內鬥。

大明使者在東王轄地遭到西王突襲,鄭和立刻帶兵討伐。西王如何能敵,他大為驚恐,立刻派遣使臣去往大明請罪。

再如南洋上有猖獗海盜陳祖義,此子從洪武年間就盤踞馬六甲,鼎盛時手下有海盜萬餘人。

幾十年間,不斷打劫南洋各小國船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讓沿海百姓叫苦連天。

橫行霸道慣了,竟是大明也不放在眼中。

據說從洪武帝懸賞的五十萬兩白銀,到永樂帝提升通緝金額高達七百五十萬兩白銀,一直都沒能讓他的項上人頭落地。

當獲知鄭和船隊出使南洋,陳祖義鬥膽詐降,妄圖搶光殺光燒光大明船隊。

鄭和敏銳發現其中有詐,果斷率兵進攻。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舊港之戰擊殺陳祖義的海盜團夥五千多人,燒毀海盜船燒十艘、俘獲七艘,更把主犯陳祖義等三人一舉拿下,押送回大明斬首示眾。

大明使團立下大功一樁。

這場勝仗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南洋諸國但凡頭腦清醒者,嘴上不說,可心裡也默默叫大明爸爸。

一個小小的例子,攝於大明之威,暹羅再也不敢再犯滿剌加。

明代所稱的滿剌加,是今天馬來半島的西南端,靠近馬六甲海峽。

它位於印度洋、南海與爪哇海的季候風交叉點。在帆船時代,對海上航行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季風與洋流。

鄭和船隊想要順利下南洋,正是利用了季風洋流作為動力。每次在冬季出發,在夏季返航。船隊必定要途徑一個地方,正是滿剌加。②

洪武年間,尚且找不到對於滿剌加的官方史料記錄。它首次出現在《明實錄》中,是永樂年間的事情。

滿剌加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印度洋通往南海的咽喉要道。

初時,它卻不是大明藩屬國,而被暹羅所轄製。滿剌加的頭領拜裡米蘇拉每年要給暹羅納貢四十兩黃金。敢不給?暹羅就會出兵攻伐。

大明出使船隊必經滿剌加,這就給了滿剌加一躍成為藩屬國的機遇。

朱棣先派遣內官尹慶去往滿剌加,給當地頭領賜予羅銷金帳幔及傘、金織文綺、彩絹等物。

後來,鄭和下西洋時,帶去了正式賜封詔書,封拜裡米蘇拉為國王,給以印綬。並且應其請求,朱棣親製碑文,賜滿剌加國鎮國山碑銘。③

自此,暹羅再也不敢向滿剌加索要歲金。

大明這裡建設了滿剌加外府,作為出使船隊的補給中轉站,以此作為倉庫暫存貨物,等待最適合出行的季風來臨。

正是由於搭上了大明經營海洋秩序的這一股東風,滿剌加王國也漸漸繁榮興盛起來。

以上種種,僅是鄭和船隊出使事跡的一部分,但足以讓我們窺見七下西洋對於世界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永樂帝做出的經略西洋決策,確實做到了宣示國威、懷柔遠人、穩定以明為尊的朝貢秩序。

地球之大,十五世紀的大明水師是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

恢弘是七下西洋的波瀾壯闊,泱泱大明令四海臣服。遺憾是有明一代,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七下西洋終成舊夢絕唱。

——《十二塊木板引出的明朝舊事》完】

朱元璋從後世技術深不可測的震驚中回神,正沉浸在永樂帝經略西洋的事跡,為此感到欣喜愉悅。哪想到這段故事的最後一句竟是落在“絕唱”兩字上。

這是什麼意思?

後來的大明皇帝就不搞出使西洋了?一次都沒去嗎?為什麼?

作者有話要說:  ①數據參考《鄭和下西洋史探》楊槱·著

②滿剌加曆史發展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報》 的《鄭和下西洋七至滿剌加》作者:萬明

③參考《明實錄》。

——

有關海盜陳祖義的懸賞金額,沒有找到原文記載的史料,是網上的數據。

朱八八給出的五十萬兩懸賞金已經很多了,Judy給七百多萬兩白銀真覺得誇張了。

如有哪位小夥伴知道,歡迎留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