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第四十章 。(1 / 2)

水鏡:

【孢粉數據對應哪個年代發生特大旱災, 九選一,現在大家心裡有了一個選擇。

我知道有些觀眾急著聽到答案,可能立刻、馬上、一秒不停就反手度娘, 去查曆史上旱災最嚴重的年份。

但勸你們不要急,帶著你們選的答案看下去, 很快就能判斷是否選對了。】

水鏡前, 朱元璋接連三次深呼吸。

不急,他不急。最壞就是大明的某一年發生特大乾旱, 難不成還能有更壞的情況出現?

水鏡裡畫麵一變, 給出了幾張新表格。

【之前,我們了解到通孢粉能判斷某個時期的植物分布, 從而推測氣候情況。

在考古曆史氣候變化時, 當然不僅用到孢粉測量,還能通過冰川冰芯、樹木年輪、洞穴堆積物等提取自然證據。

另外,從文獻記載中尋找人文證據。將自然證據與人文證物相結合, 從多方麵多角度構建出曆史時期氣候。

需要在此特彆說明,以目前的科學技術, 在重建地球曆史溫度變化時,其結果存在不確定性。

考古全球氣候演變需要大規模的數據去支撐,但因可查的自然樣本與文獻資料分布不均, 導致數據不充分。

因此,現在分析結論存在缺陷,但願隨著科技的進步它會被不斷完善。

即便如此,仍能看看已有的考古情況。

學者們彙總多方麵的研究數據, 對幾千年前的氣溫變化有了估測。

我們已經知道了ka BP,代表“距今X千年”,今即1950年的考古學紀年縮寫。

從史前時期, 大約8.5ka BP,中國進入了全新世大暖期。

這個大暖期持續了五千五百年,約在3ka BP前後結束。即公元前1050年左右,商末周初結束。

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是總體趨勢,並不意味著氣溫一直保持穩定,有震蕩很正常。

在8.5-7.2ka BP時期,升溫;7.2-6.0ka BP,氣溫最穩定最溫暖。隨後的6.0-5.0ka BP時期,氣候不斷波動,降溫又轉乾。

接下來的5.0-3.0ka BP,進入氣候波動相對緩和的亞穩定暖濕期。

必須注意,這段時間有兩千年之久。當我們回望時,不要局限於幾年的變化,而是要以幾百年來觀察。

要記住,兩千年的相對暖和之中,過個幾百年就會來一波氣溫振蕩很正常。

現在就來具體看看。

4.2ka BP~4ka BP,兩百年間出現了顯著的全球性降溫。

有的地方乾旱,比如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

此時,古埃及金字塔建造進入衰弱期,代表其政權的衰弱。蘇美爾的阿卡德帝國也走向衰亡。

有的地方暴雨,比如中歐的阿爾卑斯地區山前湖泊水位急劇上升,人們被迫遷徙。

再看華夏。

季風減弱,氣溫下降,黃河改道。

北邊:甘肅民勤盆地的湖泊退變為淺沼澤。

內蒙古涼城的岱海湖,湖麵急劇退縮,而後水位再不複從前。

東邊:古雲夢澤、鄱陽湖、洞庭湖等擴大,長江三峽、漢江等的洪水頻頻發生。

公元前兩千多年與洪水,這兩個詞是否令你們聯係到一位傳說中的人物?

對,就是廣為人知的“大禹”。

依照如今的考古發現,大禹大概率不是虛構傳說人物。

他極有可能真實存在,確實治理了水患,但具體治理操作過程與傳說有所出入。

洪水傳說,不隻存在於中國,《吉爾伽美什史詩》、《聖經》等其他地區的書籍中亦有記載。

對比氣候考古所得,4.2-4.0ka BP的兩百年氣候異常振蕩期,全球多處頻頻發生水災。

《竹書紀年》提到了堯帝幾次命人治水。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帝命崇伯鯀治河患”、“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這個時間段,在中國對應到堯舜禹時期。

持續性的北旱東澇,新石器文化走向衰落。齊家文化、兩處文化、龍山文化等等或衰弱或終結。

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後來繼承了舜的首領位置。此時,經過了兩百年的氣候降溫,時間到了4.0ka BP。

4.0ka BP,氣溫回暖。

廣義上的先秦曆史故事由此開始。

大禹不再搞禪讓製,讓兒子啟繼承了他的首領位置,由此創立了夏朝。

此前,北旱東澇造成了多處文化走向終結。

中原地區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受災程度相對較低,這也是它作為夏朝誕生地的原因之一。

4.0-3.5ka BP,前兩百年氣溫緩慢上升,後三百年顯著轉轉暖。

二裡頭文化呈現出擴趨勢。商取代夏後,這種擴張趨勢仍未停止。

3.5ka BP,降溫來了!氣溫開始變得不穩定。

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侵,商朝內鬥不止,開始頻繁地遷都。

降溫到了3.3ka BP結束。

其後兩百年,維持了氣溫平暖的狀態。商朝在這個時間段內出現了武丁盛世。

3.1-3.0ka BP ,這一百年發生了突然降溫。

約公元前1100年,即3.05kaBP,冰島發生了全新世以來最大的火山噴發。

部分學者認為火山噴發是全球降溫主因。

也有一些持質疑意見,但至少認同火山活動讓降溫趨勢雪上加霜,讓降溫幅度加劇。

這次降溫,標誌著從8.5-3.0ka BP的中國全新世大暖期結束。

我們已經看到持續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中有過幾次振蕩。新石器時代文化、夏朝、商朝在這段時間內興衰變化。

當大暖期結束會發生什麼?

3.0kaBP,即公元前1050年。

商朝在這一時間左右滅亡,被周朝取代了。

3.0kaBP起,氣溫回暖了。

雖然從更長的時間段觀察,其溫暖程度比不過此前五千五百年的大暖期,但在3.0-2.85kaBP的一百五十年呈溫暖趨勢。

換句話說,西周早期雖不及殷商時溫暖,但也在偏暖溫度中度過。

當時,西周官方的銘文先刻在青銅器上,後來多記載於竹簡上。竹子喜暖,它能在黃河流域的廣泛生長,也表明了氣候的溫暖程度。

在溫暖中,西周從周武王傳至周懿王。

司馬遷描述:“懿王之時,王室遂衰”。此後,周孝王奪位,也是周朝史上的第一次奪位之變。

2.85kaBP,周孝王執政期間,正遇上了氣溫變化點,降溫趨勢來了。

從2.85-2.7kaBP,一百五十年間的氣溫乾冷。

是從周孝王在位開始,漢水、長江結冰。此後氣候異常頻發,多位君王都遇上了大旱。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周宣王等等。

《竹書紀年》:“涇、渭、洛竭,岐山崩”,《詩經》:“旱魃為虐,如惔如焚”,能在古籍中找到諸如此類氣候異常現象的相關記載。

西周走過了前一百五十年的興盛,從2.85kaBP的降溫起,後來的一百多年日益衰落。

這股降溫在2.7kaBP得以緩解。

此時是公元前750年。西周已經在公元前771年滅亡,此時進入了東周春秋。

整個春秋時期氣溫偏暖,與其後的戰國時期氣溫溫涼形成對比。

兩個時期對比來看,春秋相對平和,戰國則是諸侯國之間征戰不休。

說到這裡,各位觀眾可能看出了奇妙的現象。

——朝代興亡與氣候暖冷變化居然同步了!

王朝上升的和平時期——氣候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