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第四十三章 。(2 / 2)

水鏡前,眾人瞪大眼睛,還有什麼災難會來?

【明朝末年,不隻旱災與蝗災,還有非常嚴重的鼠疫出現。乾旱荒年,吃不飽的不隻是人類,也有動物。

當大批流民四處流竄,當老鼠湧入人類聚集區,人與鼠接觸率上升,共患病率也就隨即飆升。

可能有人問,人與鼠怎麼接觸的?

在明朝,鼠疫主要通過跳蚤叮咬傳播。

如今,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絕大部分都與跳蚤絕緣。古代流民卻截然相反,誰身上能沒幾隻跳蚤,被咬一口之際鼠疫病菌就被傳入了體內。

另外,餓到極點的饑民連孩子都吃了,不可能放過老鼠。抓病鼠吃的危險性,根本不是他們會考慮的事。

由此大規模疫病出現。

這種時候,本該由官府去賑災控製瘟疫,但政府職能在吏治敗壞與疲於應對多地叛亂中失效。沒有及時撲滅鼠疫病源,導致瘟疫越傳越廣。

崇禎六年,鼠疫最初暴發於山西。隨著起義軍四起、後金軍南侵,明軍與之對抗不休,同時大批流民湧向各地。

八年中,鼠疫傳遍華北。北京作為京師所在地也沒有幸免。時至崇禎十六年,僅僅是京城的死亡數據,二十餘萬人在疫病喪命。】

慘!

何止一個大寫的「慘」字了得。

朱棣即便早有心理準備,水鏡今天會帶來殘酷的影像,但明末曆史給他的衝擊遠高於預期。

“哢嚓”,就聽一聲脆響。他沒能控製住心底悲憤,緊握的筆杆被折斷了。

立刻換一支筆,這些數據都需要被記錄下來,哪裡旱情嚴重引發了連鎖性崩潰式災害。

十七世紀雖然距今還有兩百年,卻也隻有兩百年了。

如果說朱祁鎮之亂是人禍,不讓他坐上帝位就能避免,但要應對小冰期造成的天災必須提前許久布局。

就以一件小事來說,推廣某種耐旱植物,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水鏡持續播放著:

【此前提過,小冰期持續幾百年,期間不是一直低溫。氣候呈現出波動性變化,有過幾段時間的溫暖。

溫暖時段,人們活得還不錯,彼時的明朝有過一段時間的盛世之治。

然而,我們把它放到長時段的曆史視角去觀察,會發現這種盛世美好之下實則暗藏殺機。】

這要怎麼說?

在座的觀影者都不傻,很快想到四個字——人口危機!

【哪種殺機?就是人多地少。溫暖時段,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上升。有的吃,能供應得起更多人的口糧,某一時段生孩子多了。

萬曆年間,明朝人口數量約有兩億。

人變多了,可耕地麵積不變,分到的口糧少了就會尋找其他賺錢方式。

以江南地區為例,改變田間的農作物品種。從以往隻種水稻,改為種經濟類作物棉花或桑樹。賣出這些作物換得銀錢,以此購買其他地方的糧食,看起來是良性循環。

此處先不論明後期的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農民們能賺到幾個錢,就說後來氣候快速變冷帶來的問題。

小冰期不僅是溫度變化,更是引得整個氣候係統異常,例如太平洋風向體係驟變。

當時,遠航船隻都以風力為動力,風向亂變,跨洋航行非常艱難。

明朝中後期官方不再組織下西洋,但是民間遠航貿易不停歇,江南的經濟作物所製作的布匹、絲綢遠銷海外,令人收入不菲。

江南農民依賴於經濟作物過好日子。

當冷期到來,宛如多米諾骨牌的倒塌,一環亂了,環環亂了。

在極端氣候影響下,今天翻船明天沉船,嚴重絮亂了貿易市場,掙錢養家成了奢望。又有一大批人吃不飽飯,再陷入戰亂循環。

由此可見,明朝的崩潰是全線式的,從北到南,從內到外。天災人禍,接二連三,轟炸式輪番到來。】

這樣的天災人禍,假如是他們去麵對,能夠挽救大明嗎?

從朱元璋到朱棣,再到其餘觀影十一人,心中都不免冒出這個問題。

答案很殘酷,難,太難了。

想要改變危局,需要提前布局多年。理由太簡單了,填飽肚子的糧食是無法憑空變出來的。

正想著糧食,就聽水鏡提到了農作物。

水鏡:【這個時候,有人就好奇了,不都說明朝年間傳入了的美洲高產作物,怎麼沒有看到它們的身影?這就聊一聊。】

朱元璋豎起了耳朵。提到種地,他來了精神。是不是能把這些作物提前引進種起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