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第四十五章(二更) 。(1 / 2)

聽聞說起小麥成為主食的時間, 嬴政的關注度更提升幾分。

本集視頻的第一個驚喜是令他初見全球地圖。

這圖說實話有點糙,但他完全不在意,是看到了廣袤的遠方與無限的可能性。

儘管知道窮兵黷武要不得, 而且國土不是越大越好, 大秦不可能把整個地球都打下來, 但保留愛看地圖的小嗜好有何不可。

當看到地圖上的汪洋大海,想起消失一年多的那個人。

徐福拿了一筆尋找海外仙山的錢款走了。

已知這廝找不出結果, 他回來後可彆想用仙蹤難覓就輕鬆交差。必是要人儘其用,來彌補朕永不可登仙山的遺憾。

嬴政就是在遷怒。不能責怪反而要感激水鏡與咕咕砸碎了他的修仙夢,但那股憋屈勁總得有個宣泄口。自是要找上給他畫餅, 把仙山美景吹得如假包換的徐福。

徐福回到鹹陽之日, 就要殫精竭慮開發方士們的新用途。若是不能搞出有價值的器物, 他就準備去北邊修長城吧。

思緒飄遠了。

回到麵前的小麥影像上, 咕咕問此物在什麼時候成了主食。

嬴政可以先排除大秦時期, 如今的主食是粟。

提到粟,這背後也有一段老秦人必會記憶深刻的故事。讓人記住了兩國之間彆談感情, 所謂秦晉之好全是背叛與算計。

春秋時期,秦穆公是晉惠公的姐夫。

晉惠公未繼位前曾經允諾,隻要秦國給他庇護, 等他坐上晉國王位就割讓河西五城給秦。

當那天真的到了,卻立刻撕毀協議。不料幾年後, 晉國大旱, 隻能向秦國借糧。

秦穆公思量之後,將大批的粟通過水路與陸路交替送往晉國都城, 史稱“泛舟之役”。

儘心儘力的救援換來了什麼?

兩年後,秦國災荒,晉國大豐收。晉國不僅有借無還, 沒給秦國救援,而且趁機出兵攻打秦國,狠狠地背刺一刀。

嬴政很清楚軍功授爵製需要改變,但絕不能因此而廢弛軍力。前車之鑒,曆曆在目。

當下沒再回憶竹簡上記載的血淚史,還是先看水鏡說小麥。美洲作物太遙遠,而小麥相關故事說不定能對大秦有幫助。

水鏡:

【小麥很早就從西亞傳入了中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兩千年。商朝甲骨文有對它的記載,《周禮》中也見其成為五穀之一的蹤跡。

即便如此,小麥也不是主食。在漢朝之前,人們不喜歡吃。理由之一很樸實,當時它不好吃。

現在,我們調侃好吃的東西往往隻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事實上,食材的處理方式對口感的影響很大。

先秦時期,貴族階層習慣吃小米,即以粟為主食。

那時,人們的習慣是“粒食”。顧名思義,把一粒粒穀物蒸煮了吃。這樣能吃口感較軟的小米,卻不適合吃口感粗糲的小麥。

如今,我們早已習慣把小麥磨成粉,製作各種各樣的麵食。漢朝之前卻無這種習慣。】

磨成粉?

嬴政看到這裡,不由擊掌。是了,這樣小麥的口感就能軟和些了。至於用什麼器具呢?想來墨家必有方法。

就聽水鏡報出一個人的名字。不是墨家人,而是其對頭。

【石磨,是將小麥從穀粒轉為麥粉的重要工具。戰國年間,魯班製出石磨。

一件物品從被創造出來到它被廣泛使用,經曆了漫長的幾百年。直至漢朝,石磨加工技術才慢慢普及,讓小麥能夠從“粒食”變成“粉食”。

影響小麥是否成為主食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口感,還要看它在種植時能否適應當地的氣候與土壤。

小麥從地中海氣候的西亞傳來,而中原大地是季風氣候。

在中國已經形成一套作物輪種規律。小麥要打破原來的規律插隊,又要符合當地氣候與它自身的生長條件,此絕非易事。

其中,耗水量是個大問題。小麥耐旱,但種植過程中的耗水量是粟的兩倍。

灌溉成本怎麼算?當地土壤是否合適?這都是要解決的問題。

先秦時期,小麥多種於齊魯之地的河流邊。漢朝興建了多處水利工程,讓小麥的種植範圍外擴了。

石磨+水利工程,卻仍舊沒有將小麥變成人們餐桌上的主食。興修水利所耗費錢財不菲,此法還不夠讓小麥深入田間地頭。

北方地區農民們在不斷提升“節水保墒”術,即保持土地的一定濕度,讓保留的水分便於植物生長。

在原有的“深耕熟耘”與“耕”、“耱”基礎上,慢慢再加上“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體方法。①

放示意圖1-4.jpg

通過這些操作,讓土地吸水儲存能力大幅提升,從而小麥能夠廣泛種植。

有了這種農業技術變化,到了中唐時期,唐代宗李豫開啟了中國史上第一次收“麥稅”。

小麥終於獲得了被征稅資格,這表示它不是雜稼了,與粟上升到了同樣的主糧地位。

至於小麥超越粟的地位,還要等到宋朝時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