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第四十七章 。(2 / 2)

郭資也被分配了任務,升為北平左布政使,管著遷都北平事宜。

原本他在心底疑惑不已,總覺得那不是朱元璋按照常理會做出的決策。今天恍然大悟,洪武帝改變的秘密就在水鏡中。

被水鏡奇景凶猛攻擊後,短暫的蒙圈了一會,很快就心潮澎湃起來。

他不僅希望建設新的京城,更希望能一手創建繁華港口。樓船萬國,百載商埠,四海臣服,那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夢。

這就又說了,“北平作為京城需多方規劃,重新開放港口城池需全麵規劃。以微臣淺見,城池商業發展得越好,人口彙集越來越多,就越要考慮基本糧食供應量的風險性。”

繁華城池的城內耕地麵積趨近於零,卻有著比村鎮更多的人口。

如果風調雨順自是無礙,花錢買糧運入即可,問題在於現在知道了大明將來的氣溫會升降降降。

這就必須提前規劃,不可讓糧食供應線路太長。一旦災害來臨,中途必然生變。

港口城池附近需要建立農耕區,且保障運輸道路通暢,那麼要考慮鼓勵農戶開墾、興修道路與水利等等事宜。

郭資淺談了一些想法。

洪武帝過去二十幾年的海禁政策倒也不是全無優點。至少現在計劃重開港口,約等於是白紙上作畫,比推倒重建方便很多。

朱元璋傾聽著郭資的構想,確定此人頗能為長遠計。

幾年前,郭資升遷去了北平做官,不知當初他是否就更看好老四繼位?

那已不重要了。

朱元璋清楚自己再能耐也管不了所有人的喜好偏向。

他能決定繼承人由誰來做,朝臣將來會奉其為主,卻不是所有人會打心底認可皇帝或儲君的一切作為。

如今是勁往一處使就行。

等郭資說完,周王朱橚開口接話。

“兩位大人一說全麵改稅製,一說城池港口建設需多方規劃,那都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見初步方案。兒臣有一個提議可以立刻執行。請父皇大力刊印《王禎農書》,以供各地方官員學習起來。”

朱橚喜好研究醫藥植物與救荒作物,哪怕是被貶去雲南時期也不間斷搞民間調查。

今天,從水鏡獲知小冰河期降臨於明朝,深感提升大明全境內人們對農學認知的緊迫性。

為了應對天災,種植高產作物是必然措施,同時要展開防蝗工作。

大方向上能夠參考水鏡影像給出的曆史教訓,但落到實處需要官府與民間腳踏實地摸索適合當地的方案。

那麼有可供參考的指導性書籍嗎?

好消息:有,就是元朝的《王禎農書》。

朱元璋讓朱橚具體說說。“此書好在何處?”

朱橚:“兒臣以為有很多優點。區彆於以往的農書,它將黃河流域與江南流域的耕作技術都收入其中,對不同地區的林業、畜牧、漁業等等都做了分析。

其中的《農器圖譜》更是圖文並茂,把農業器械的起源、構造原理與使用方式都說了個清楚。十分便於推廣農具,隻需有一定財力就能複刻製作。

以上,僅是部分優點,不同的人讀此書能各有收獲。

另外,在農書最末處,附有一篇王禎所寫的《造活字印書法》,極大改進了木活字印刷以往固有的弊端。兒臣實測過,以此法印刷事半功倍,值得大力推廣。不妨在刊印《王禎農書》時就用上此術。”

“好。此計可行。”

朱元璋果斷下令,這件事可以先辦起來。

朱棣出言道:“農業是立國之本。兒臣認為是時候加開農業部與科技部,獨立於六部之外,以而應對大明變局。

新部門成立卻也不能操之過急。令出中央後,需在地方被良好執行。不如先派出幾組調查團去明察暗訪地方狀況。”

朝廷本有巡查地方的官員,但那些都是不為改革而任命的,現在要派出的是改革派的自己人。

朱棣建議:“其中一組不如令高熾等微服出行。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讓孩子們看看大明各地發展情況。”

朱元璋:好家夥,老四坑兒子真是一點也不手軟。

平時讓朱高熾鍛煉身體,他多一個動作也不想做。

現在讓他去長途跋涉,那不是吃喝玩樂,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考察風土民情,對小胖子堪稱噩夢降臨。

“此法甚妙!”

朱元璋卻是毫不遲疑地批準了。沒有意外的話,朱高熾將來會繼承朱棣的皇位,現在就要全方位培養起來。

曆史上朱高熾繼位後都沒活過一年,恐怕與過於肥胖脫不開關係。如今斷不能如此,是要讓他脫胎換骨改一改了。

*

太子府內。

朱高熾飽餐一頓後,閒適地靠在椅子上。翻著閒書,回味食物的美味。

今天父親被臨時召入宮內,讓府內先開飯。餐桌上少一個人,絲毫不影響自己吃得很香。

此刻,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宅家的舒服日子到頭了。

親爹非常好心地給他挖了一個大坑,皇爺爺毫不猶疑將他推了進去。

朱高熾想打噴嚏,但又打不出來,這滋味不太好受。

暗道真是奇怪,鼻子怎麼突然有點癢?要不要吃塊甜糕壓一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