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第四十七章 。(1 / 2)

其餘眾人被朱元璋問有什麼想法?

不論是不是第一次觀看水鏡, 眼下皆是震撼過深,三言兩語說不清感想。

說不清,也得挑重點先說一二。

在場的沒有一個傻子, 知道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態度。

今天被傳召來此的人之中, 有些藩王年齡尚輕未曾去過封地,六位官員也非朝中官職最高者。更有似姚廣孝,是未入朝廷僧官編製的寺廟主持。

洪武帝選擇了十二人觀看水鏡,看中了其具備未來推進改革的潛力, 那麼作為被選中的人豈能沒有當場分析問題的能力。

朱棣已經談及如今罕有人知的元朝民間航海家汪大淵。

以此暗指大明應將重啟市舶司, 並且恢複鼓勵民間商船出海經商。

二十多年前, 朱元璋禁止商船出海, 抑製商貿是為了防止動蕩因素出現。

如今要重啟民間通商, 不是僅僅頒布通商許可就行的,最先要考慮相關稅收怎麼製定?

搞經濟, 洪武帝真的缺乏天賦技能。

有關這點, 在五月上旬的皇子皇孫臨場抽考中,部分人回答了實話。

包括朱棣在內,實話實寫的五位皇子今天坐在了上書房內。他們能指出問題,但對經濟都不擅長。

這事要看專業人士。

今天,年初新上任的戶部侍郎卓敬被傳召來。

他倒敢講, “往年,征收的工商業稅甚少,此與唐朝以前不收麥稅的原因相近。”

小麥以前不是主食, 所以才沒將它納入征稅範圍內。

同樣,朱元璋對工商業收稅很低,原因是他本來就沒想讓工商業發展起來。

“若要開放商貿,必需改動稅收製度。針對皇商、大商人必須增加稅收力度, 而非轉嫁給小本經營的商戶。

不隻改工商稅,農業稅亦需改良。為避免曆史上的水稻事件,南北納糧的分配比例從最初就要做足考量,不能讓祖宗之法不可變作為借口。”

大明現在征收農業稅,是直接征收實物糧食運到京師。

遷都北平之後,把南邊的納稅糧食送往北邊必有運輸損耗。為減少損失,北方試種水稻必在計劃之中。

減少了征收糧食實物的比例,那個部分就要用貨幣補齊。同時,征工商業的稅收也不可能征收實物,貨幣體係的建立勢在必行。

這事恰是朱元璋的短板,大明寶鈔發行至今堪稱失敗。

原本的寶鈔製度要廢除,而推出新的貨幣製度需慎重,不能再次犯下重大失誤。

這不是皇帝顏麵受損與否問題,而是朝廷的信譽不能一而再受損。

一次搞不好是洪武帝沒這方麵的學問,再來一次就成了整個大明朝廷都不會管錢。

卓敬強調了朝廷在處理錢財上保持好信譽的重要性,舉了通俗易懂的例子。

“一旦開放商業,大筆的金銀銅錢不適合遠距離攜帶,假以時日必會出現類似宋朝的「交引鋪」。以其最簡單的職能,存入一筆錢得到一張存單,在另一處鋪子取出。

每個鋪子的儲備金總是有限,信譽就是保證擠兌風波不發生的基礎。官方「交引鋪」亦需信譽,否則會流失大筆客戶。”

官方不可能隨心所欲說不給換錢就不給換了,更不能隨意讓貨幣貶值或者升值。

這樣沒保障,還有誰肯用它存款。搞這種操作就是殺雞取卵,又返回到了壓製商貿的老路上。

卓敬:“微臣建議,擇取一批人研習宋元舊檔中的商貿相關所有內容,從而更好製定新稅法。”

還有一個想法,到底沒敢得寸進尺地說出來。

皇上,水鏡有沒有放過財政相關影像,能否拿出來再瞧一瞧?彆藏著掖著,這對稅改很重要。

朱元璋瞧見了卓敬眼底的渴望。

其實他也想希望咕咕講過財經內容,自己能先悄悄學習,摘掉貼在腦門上不通經濟標簽。奈何目前沒有相關內容。

“惟恭說得不錯,稅法需改。”

朱元璋沒提再看水鏡的事,他沒權決定鏡子接下來放什麼內容,隻能轉頭看向彆人。“諸位也要暢所欲言。”

北平左布政使郭資說話了,“啟稟陛下,微臣一二淺見。修整北平城時,需提前規劃京郊農作田區域。不僅為將來北方種植水稻做準備,更要有專門的試驗田區域為試種美洲作物做準備。”

水鏡故事裡,法國為推廣土豆,路易十六搞皇家試驗田引起民眾的好奇。此法放在大明亦能使用。

如今已知長期天災會在明朝發生,不可能乾等著歐洲船隊將高產作物運來,必是要主動出擊去尋找美洲大陸。這與下西洋的海貿策略不衝突,而且能相輔相成。

保守估計,慢則二三十年,美洲作物應該有被引入大明的可能。

算算時間,那時全麵完成遷都北平,正好能做美洲作物本土化之北方地區如何種植的研究。

再高產的作物也有其種植利弊,那在水鏡影像裡都有提到,而如何最合理地趨利避害就是大明管理者要研究的事。

郭資是戶部試主事出身,幾年前在戶部尚書的推薦下去了北平府任職布政司左參議。

彼時,朱標是儲位牢不可動的太子,朱棣隻是注定就藩的燕王。

在那種情況下,郭資沒有選擇留在京師,而是去燕王封地做官,他自有一番考量。

有幾分是想借外放提升資曆,又有幾分是認為朱棣比朱標更適合做皇帝,隻能是他深埋心底的秘密。

豈料,世事無常。

朱標病逝了,本來被一批朝臣看好的由朱標兒子繼位之事被洪武帝否了,朱棣被立為新儲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