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心裡已有大致方向。
之前聽咕咕講丹藥有毒,術士們煉出的元水是讓屍身不腐,而非讓活人青春永駐。
這給了他一些靈感。
換個角度看,術士們頗有創造性才能搞出讓屍體防腐爛的方法。那就彆浪費其探索本領,圈定一些於國家發展有利的方向,讓他們去搞發明。
事情要一件件辦,等把具體如何使用方士的方案擬定後,再召其入鹹陽。
眼下,將關注點放回張騫西域行,此子最初出使西域的軍事目標達成了嗎?
水鏡:【張騫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懷揣聯合大月氏共同禦敵的使命踏上了河西走廊。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就遇上了匈奴騎兵,百人隊伍被俘。這批人被匈奴關押了,一關就是十年。
十年後,匈奴的看守們終是放鬆警惕。
張騫帶著屬下開啟了大逃亡之路,他仍未忘記最初的使命。終於抵達大月氏國都,可是勸說一年多也沒令其君王同意聯合剿滅匈奴的計策,隻能無奈離去。
在返回大漢途中,他再次被匈奴抓了,又被關了一年多。後來匈奴發生了繼承王位的動亂,他才得以再次逃脫。
時隔十三年,張騫重返大漢。出發時的百人隊伍,隻剩張騫與祖籍匈奴的翻譯甘夫活著回到長安。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儘管最初的出使目標未能完成,但是此次外交之行途徑西域多國,在曆經劫難後獲得了各種詳實數據,例如地形地貌、風土人情、人口兵力等等。
這些實地考察所得是無比珍貴的情報,為大漢後來的抗擊匈奴與西征打下了堅實基礎。
說回新物種,張騫也把它們帶回了長安,豈止是給人多了幾種吃食。
此處放一張表格,需要者截屏,列舉出了漢朝絲綢之路上的新物種。表格1.JPG
比如苜蓿,它的生長能力極強。開始是作為飼養馬匹的上佳飼料,而後來在災荒年間也被用作救災食物之一。
再如芝麻。
可能有觀眾留意到了,我在引進芝麻的括號裡打上了一個※號,因為芝麻的原產地有爭議。
在過去的文獻認為它是從西邊引種的。
比如北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胡麻,漢張騫從外國得胡麻子。”
又如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到“漢使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考古證據卻表明芝麻在中國的生長曆史遠早於漢朝。
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與杭州水田畈遺址,都發現了炭化芝麻籽粒,其距今約四千五百多年。
由此可見,早在張騫出使前,芝麻已經在中國生長了。
且不論起源地,此處要說由它在漢朝悄悄引發的一場烹飪革命——芝麻油,從漢朝起逐步登上曆史舞台。
先秦時期,人們的主要烹飪方式是烤、煮、蒸。
其中也有用到“油”,當時多稱之為“膏、脂”,是取用動物油。
等到了漢朝,人們開始利用起了植物榨油術。芝麻油被製作出來,最初被用到軍事領域。】
嬴政眼睛一亮,這事要細說!
就聽水鏡子播放著:
【《三國誌》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灌以麻油,從上風,火燒賊攻縣”。麻油作為火攻輔助武器登場。
《齊民要術》描述了漢朝榨油使用芝麻、麻籽、蕪菁等植物。它也記載了目前可查的中國第一道炒菜,即銅鍋例做出的芝麻油炒雞蛋。②
不過,炒菜的普及過程很緩慢。
一方麵是榨油術不夠成熟,另一方麵受限製於無法低價規模性生產導熱性好的炊具鐵鍋。
直至宋朝,炒、煎開頭的食物才越來越多,而用到的食用油也多是芝麻油。
《夢溪筆談》:“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也許,有人好奇古今大不同。
如今吃的食用油多見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為什麼芝麻油能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獨占鼇頭?大豆從先秦就開始廣泛種植,大豆油在古代怎麼不是油王呢?
原因簡單,這取決於植物本身的含油量與當時提取油脂的技術水平。
明朝末年的《天工開物》對各類常見含油作物進行研究分析。
以當時的技術,測出含油量排在榜首的是芝麻51.8%,而大豆隻有15.6%。換算成出油率,芝麻是33.3%,大豆隻有7.5%。③
這就是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植物食用油多用芝麻的原因。
元朝,越冬型油菜傳入中原。
菜籽的出油量雖不及芝麻,但也能到25%。漸漸,菜籽油也占據了食用油市場的部分份額。
等到清朝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含油量相對較低的大豆後來者居上了。
憑什麼呢?
自然是憑借榨油技術升級。有關古代榨油術的變化,涉及機械製造,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關於大豆,它能引出的不隻是機械變革史。
本集加更閒聊的一桌菜,僅剩最後那盤皮蛋豆腐沒有講,而豆腐亦是使用大豆作為原材料製作而成。製豆漿易,製豆腐就需神奇技術,需打開化學世界的大門。
既然有關大豆的故事一兩句講不完,會分散到之後的視頻裡再談。
我真沒有隨意挖坑。請大家期待下個新主題《砸開煉丹爐,扒一扒神秘的古代化學》。
下集見。】
嬴政緊握毛筆,隻覺一股氣不上不下地卡在嗓子眼。他期待的具體煉油方法,竟是被放到了以後再談。
不僅如此,前幾天靈光一閃把豆漿給磨出來了,正想要聽聽大豆的其他妙用。為什麼這集視頻偏偏斷在此處?豆腐實圖已經放出來,具體製造方式也要等下集揭秘。
七天,還要等七天才能看到下一集更新。
化學又究竟是什麼玩意?
夜半三更時,嬴政隻想大喊: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