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第五十六章 。(2 / 2)

之前,提到與吃食相關的化學知識運用,而中國古代化學知識運用與觀察當然不限於此。

比如煉丹家們早就認知與記載了許多金屬焰色反應。

又如舉世聞名的陶瓷工藝,從燒製到上釉無處不顯化學知識。像是彩繪顏色的選取,就是與不同礦物元素相關。

再如冶煉金屬,漢代就有了“膽水治銅”法。

其“膽水”指的是含有石膽(硫酸銅)的泉水。

由於硫化銅石礦在風吹雨打後被風化氧化,其部分生成溶性硫酸銅進入大自然的水循環,一些泉水就還有了足夠濃度的銅元素。

把將鐵片放入膽水,可提取出單質銅。

這是利用到金屬鐵與銅的可溶性化合物發生了置換反應。

最遲在明朝中期,高難度的提取金屬鋅技術已經被大明人掌握。

說金屬鋅很難冶煉,是由其元素特性導致的。

鋅的沸點在907°,而氧化鋅的還原溫度在904°。這兩個溫度非常接近,當加熱氧化鋅礦物,獲得的鋅是氣態的。

如果不能立刻捕捉氣態鋅,它就會馬上揮發逃跑,或被迅速再次氧化又變回氧化鋅。

明朝中期,這個高難度技術問題得以解決。

當時不稱「鋅」,而將製出的鋅錠命名為「倭鉛」。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雲。”

部分學者認為“倭”字的使用,與當時沿海倭寇猖獗相關,以倭寇凶殘借喻鋅的屬性。

由此可見,時至明代,相關化學技術知識的儲備量充足。

關鍵是沒有完成從豐富技術知識到理論體係構建的轉變。

話說回來,門捷列夫在1869年始創元素周期表,距離朱八八駕崩已經過了四百七十一年。兩者為什麼有了關聯?

請看以下兩張表格。

左圖是中文版元素周期表,右圖是明朝老朱家的皇室親族譜。

隨便列舉幾個人名:朱翊鉻、朱徵釙、朱成鈷、朱同铌。

其中的“鉻”、“釙”、“鈷”、“铌”,居然都出現在元素周期表上。

遠遠不隻這四個字。

請看兩張圖的紅藍對比,元素周期表的半壁江山都被朱家名字給占了。】

水鏡前,朱元璋瞪大眼睛。

他都沒有見過對比列表裡的部分字,那是後代子孫自創的嗎?

當下,終於明白為什麼化學教父與自己相關,源頭就是在他定下的朱家子孫起名規矩上。

水鏡:【之前提過朱元璋是個封建大家長,他把後代子孫的起名規矩都給安排全乎。

朱家子孫的名字組成結構:朱+①+②。

①的部分代表輩分。

朱八八給一十幾個兒子的後代都定好字,定到了第一十代。

根據《皇明祖訓》記錄:

比如燕王朱棣的後代:“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再如周王朱橚的後代:“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②的部分則根據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理念來取名。寓意著循環不息,讓朱明王朝得以永存。

朱家宗親越生越多,到了萬曆年間已經激增到八萬多。可想而知,含有五行部首的常見字早就用儘。

礙於祖宗規矩,朱家子孫的名字架構早就被框定死了。

常用字沒了,隻能擇取冷僻字。等冷僻字也用完,不得不自己造字。把金木水火土與常見字組合起來,創造一個新的字。

千奇百怪的五行名被創造出來,朱明王朝卻沒有如朱元璋的起名意願千秋永存。

曆史自有其玄妙之處。

時間來到清末,鴉片戰爭令華夏蒙上喪權辱國的恥辱。

洋務運動興起,一批啟蒙科學家試圖師夷長技以製夷,而將各種科學知識引入中國。

徐壽在翻譯元素周期表時,既要體現出不同化學元素的性質,又要遵循譯語與原文發音相近的規則,那讓他一度陷入起名困境。

無意間,前明的朱家族譜進入視野。

那些冷僻到幾乎不會有誰再去使用的人名,剛好包含著金木水火土,恰與化學元素的部分屬性對應上了。

徐壽從中得到靈感,選取老朱家的人名翻譯出了這份我們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中文版。

巧合現象就此出現。

明朝老朱家王孫們的名字放在一起,湊出了半張元素周期表,於是朱八八被戲稱為“化學教父”。

曆史輪回,令人噓唏。

朱明王朝未能開啟近代化學大門,朱元璋也沒有成為真正的化學之父。“化學教父”終究隻是網絡戲稱罷了。】

水鏡前。

朱元璋默默定下了一個小目標,要做就做真教父。這個世界讓大明打開近代化學大門。翻譯元素名稱翻到禿頭的煩惱就留給讓番邦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