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東漢蔡倫改良了造紙術, 漢字的書寫材料從以竹簡為主,變成以紙張為主。紙的原料便宜易得,其成品便於攜帶, 這極大擴大了文獻典籍的傳播。無疑會促進更多人讀書識字。
時間步入隋唐年間, 佛教已然傳入中國,信徒越來越多。信眾認為通過閱覽或謄抄佛教典籍可以積攢功德。
在佛教傳播過程中, 必然會遇上一個問題。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讀佛經,這樣大量需求的經書從何而來?通過手抄, 速度緩慢,而且臨摹出書頁裡的佛像需要專業的繪畫技術。
雕版印刷術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中應運而生。
如今, 我們能輕易說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點是錯字難以更正,需要整塊雕刻, 錯一個字很難更正。
古人不傻, 時至宋朝, 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以泥燒製成一個又一個字。需要印製某篇文章時,逐一對照選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藥劑將框內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塗以油墨, 蓋上紙, 壓一壓就能成功印製出一頁文章。
活字印刷的優點顯而易見, 它非常靈活。
出了錯字就重新製作對應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現造一枚。取材也靈活, 不限於泥塑,也能用木頭、銅、鉛等,各有優缺點。
問題來了。
北宋發明活字印刷,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終沒超過雕版印刷。
這是為什麼呢?】
水鏡前,朱元璋脫口而出一個答案,很簡單——沒必要。
理論上, 活字印刷術是比雕版印刷術在技術層麵上更加進步了,但進步的技術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術。
以傳統經史子集舉例,那些經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讀。
大多書肆會預備一些存貨。這些典籍的內容不需要更改,製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斷地刊印。
再以佛經為例,經文內容早就固定下來,而購買佛經的人群越有錢越追求精美。
論精美,活字印刷遠不如雕版。
雕版在紙上成稿。若請書法高手寫出初稿,能將鐵畫銀鉤的字跡在一塊雕版上完整刻印出來。豎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與字之間的起落轉折頗具美感。
從典籍到佛經,想要購買他們的人群,基本不會把書讀過就扔。
哪怕不時時翻閱,收藏起來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傳,但至少能藏個一二十年。這種情況下,必是更願意購買質量更好的買雕版印刷物。
相對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觀上就欠缺很多。
就連最基礎的字體對齊也常有問題。
每一個活字是單獨製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藥水固定活字時如何保證位置在一條直線上,不會發生脫落移位等問題?
精益求精,當然能製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則三四千,多則數萬。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負擔不起這樣的活字成本。
沒了成本優勢,活字印刷術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劣勢。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無需排版。活字卻要增加檢索字體逐一放入板框,再進行核查的步驟。找字費時,人工費用增加。
朱元璋一點也不意外活字印刷術因此被冷遇。
就聽水鏡播放: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宋朝卻沒有得到重視,雕版印刷仍舊統治印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