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在《夢溪筆談》寫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活字印刷術勝在靈活,但它在誕生後的幾百年間,很多時候沒有對應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內容更新速度緩慢,不似現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資訊充斥媒體。
當時的讀書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藝術美觀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麼有沒有例外情況出現呢?
有。
元朝疆域遼闊,多語言體係並行。
對於更新頻次高的官方文書,需要能靈活排列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術,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兩朝,邸報發行量增加。與傳統的經書不同,邸報每期內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間隔日期較短。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與邸報相似的印刷品還有通俗話本。這類小說在長久收藏的價值上降低,但因易讀性與娛樂性,它的受眾麵變得更廣。
私人書鋪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說,不求製作精良,隻求薄利多銷。
由此可見,對於印刷術的選擇,在成本優勢不明顯之際,市場需求的重要性。
東方,雕版印刷術的統治地位維持數百年,它的背後是人們對於知識體係需求與認知的雙重固化。
以四書五經為基礎的科舉體係,在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再迸發出日新月異的思想火花。
印刷術隨著宋元的戰爭與貿易漸漸傳入歐洲。
初時,歐洲對於印刷術的需求也不高,雕版印刷足以滿足少量識字人群。
十五世紀中葉,德國的穀登堡發明了鉛活字版印刷機。
不是印刷術,而是印刷機。機械的投入使用,極大提速了效率,更是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不同於漢字表意的特性,歐洲使用的拉丁語族為表音文字,單個字母數量遠遠低於漢字。
這個特點更容易發明出一種機器,以機械方式將數量有限的字母排列組合去印刷書籍。
歐洲使用機械印刷術,與文藝複興、大航海時代揭開序幕相輔相成。
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在不斷更新,對於知識的渴求也日益加深,對各種書籍的需求不斷上升,反之也促成了識字者越來越多。
由此,活字印刷術在歐洲逐漸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
命運之輪啟動初時,東方大陸對此知之甚少。
當量變引起質變,才赫然驚覺工業革命到來,顛覆數千年的世界舊秩序。
活字印刷術,在十九世紀進一步發展出了個人打字機。
打字機貌似沒有任何殺傷力,像是文字本身或許無罪。但彆忘了使用它的人群會發生衝突戰爭,隨之而來,源於西方的傲慢文字等級製度出現了。
傲慢於何處?
現在先看一張英文打字機圖片,其鍵盤與我們今天慣用的電腦鍵盤布局類似。直接敲擊二十六個字母的按鍵,組合排列後就能用油墨打出一篇文章。
那麼,你能想象出中文打字機模樣嗎?敲擊中文鍵盤,如何直接打出一個又一個中文。】
朱元璋緊緊蹙起了眉頭。
番邦文字的單個字母很少,這些零件數量能搞在一台機器上。漢字卻以幾萬計數,如何做到在一台機器上,按下一鍵就能打出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