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第七十二章 。(1 / 2)

朱權心很累, 自認尚且是十五歲的孩子, 還想任性幾年而不是立刻開啟兄友弟恭模式。

五哥不厚道,欲將父皇拋出的難題禍水東引,可自己從哪去找適合簡化字體的人才?

朱權正想著尋借口推脫,卻聽避無可避的問話聲響起。

朱元璋注意到朱橚把目光投向朱權, 就把這種眼神暗示當做一種回答。朱權擅長文學, 是能作為專業人才來答題。

於是,他沒有繼續為難老五, 而是改問十七子。

“周王近年更喜研究植物,接觸的農民比文士更多。十七, 你更喜讀詩書,還是你來講講誰更合適搞一搞字體簡化?”

朱權:彆問, 問就是後悔年少輕狂, 把喜好讀書的名聲傳了出去。

父皇問得如此直接, 自己無法避而不答。

具體要怎麼回答卻有大講究。既要推薦有真本事的人, 又要避免留下結黨之嫌,更要不能得罪了下一任帝王。

俗話說“天子門生”, 如今世人重視師承關係。

簡化漢字之後,緊接著就是識字普及。誰是簡化字體的負責人,不免成為簡化漢字之師,也就注定被推出去代表了某個利益群體。此人選如何能不慎重。

朱權瞬間想到很多方麵, 但沒有沉默太久就給出了回答。

“兒臣聽聞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解縉才德兼備, 私以為其可行簡化漢字之事。”

“解縉……”

朱元璋聽到此名, 沉吟片刻。

他當然記得解縉, 年僅二十就考中了進士,是才學方麵頗有過人之處。

解縉在另一方麵更有非常之能,極度敢於針砭時弊。

竟是敢以漢朝的七王之亂對比明朝的藩王製度, 預言洪武帝若行此舉恐為將來埋下禍患。①

不止於此,後來更是敢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

韓國公即李善長,大明開國功勳之一。

朱元璋曾經讚李善長為開國第一功臣。

時遷事移,人總是會變的。昔日功臣,居功自傲。七十多歲的李善長已經告老還鄉,但為擴建豪宅居然不經皇帝允許,私下向湯和借兵三百。

功勳武將私自調兵,實乃大忌。

李善長說是找人手修房子,從哪裡找不行,居然把手伸入軍隊。哪怕你就覺得士兵用得順手,為什麼不向皇帝請示一句呢?

這種操作簡直就是離譜他爹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朱元璋早些年五次三番敲打李善長,豈料對方毫無自省之意。

當聽聞湯和上報被借兵的離譜情況,即刻把李善長以欲行謀反的罪名下獄,並且將李家七十幾口人全部連坐誅殺。

後來,解縉為王國用代筆,撰寫了諫言文書,直言洪武帝對於李家的判決太過殘忍。

李善長在明朝建立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年事已高,行事糊塗囂張是真,但遠遠談不上謀逆之意。

誅殺功臣及其全家,妻妾子女一個都不放過,未免令天下人寒心。無奈是李家人已經死了,唯願洪武帝在日後多行仁政,不要再搞嚴酷刑法。

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解縉的才學,對他說過“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①

然而,再怎麼欣賞一個臣子,也不可能真把他當做兒子。即便是親子,也無法容忍對方啥話都敢講的疏狂性情。

前年,讓解縉辭官,把人給趕走了。命他在民間好好學習幾年,再談入朝為官。

現在回過頭去看,究竟是誰錯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