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第七十三章 。(2 / 2)

看起來像是螞蟻,又像是印著一張歪嘴的鬼麵。楚地重巫,名喚鬼臉錢,或也與此習俗有關。

銅貝的價值決定了它不便於進行大額交易。

因此,楚國以黃金製作的金餅、金版來進行大宗貿易。沒有固定形製,不以枚數計,而是直接稱分量。

春秋戰國,諸侯割據。其字體不統一,錢幣也不一樣。

楚國襲殷商銅幣形貌做成貝殼狀,其他諸侯國也各有特點。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找到先秦時期的貨幣特征。

上圖1.jpg

瞧一瞧中國人民銀行使用的徽章圖案,是否能認出是哪種古代金屬貨幣?】

鏡前,嬴政一眼就認了出來,他對此很熟悉。

這個徽章的整體呈現出一個「人」字,而由三個相同外形的圖案拚成,正是“布幣”。

【布幣,青銅打造,看起來與農具鏟子外形相似。它被運用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的徽章設計之中。

儘管我們記憶裡的古代錢幣多是孔方兄模樣,但布幣蘊藏著中國的曆史文化底色。

——“錢”,這個字瞧著與金屬相關,如今讓人聯想到銅臭味,它的根源卻是農耕文明。

“錢”字,本義是指一種農具。

《詩經》中記錄了周朝的農事,寫到“命我眾人,庤乃錢鎛”。

大致意思,周王命令眾人準備好錢與鎛等農具去務農了。錢鎛,就是鏟子、鋤頭等,農耕生活裡的日常用具。

布幣中的“布”,與錢鎛中的“鎛”,在古代是同聲假借字。

中原農耕地區在鑄造錢幣時參考了農具的式樣,因此稱呼布幣。

布幣最晚起於東周,多流行於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後來戰國的魏、趙、韓等地。

文化底色不同讓鑄幣形製不一樣。

區彆於中原的農耕社會,東方沿海漁獵的齊國與北方狩獵的燕國使用起了刀幣。

各國的刀幣形狀有出入。趙國本來使用布幣,但在與燕國、齊國不斷貿易後,也漸漸開始鑄造起刀幣。

先秦貨幣,總有四派。

布幣、刀幣、銅貝幣各有曆史文化源頭,但它們與我們所熟悉的銅錢相去甚遠。

流行於中國兩千多年的外圓內方銅錢,始於秦國。

它的前身是圜錢。

圜錢出現較晚,在戰國中期才被製造出來。其形外圓內圓,狀似玉璧。魏國首發,秦國跟進。

初時,圜錢並非主流貨幣。

隨著諸侯國之間的局勢變化,除了南方楚國外,其他各國紛紛鑄造起了圜錢形製的金屬貨幣。

秦國在鑄造圜錢時,從早期的外圓內圓,漸漸變為了外圓內方。

之所以有此形製,有務實的一麵,也有象征性意義。

先說技術角度。

明朝《天工開物》裡提到銅錢的製作,錢幣製作出來後需要銼磨邊緣,磨去毛刺與流銅。

以木條貫穿錢幣的孔洞固定銅錢進行打磨,而方孔比圓孔更便於固定。

流傳更廣的則是“天命皇權”理論。

外圓象征天,內方象征地。外圓內方,秦國所製作的銅錢流通到哪裡,大秦威儀就散播到哪裡。為此,使用起了孔方兄。

隨著始皇帝一統天下,貨幣被統一了。

秦國所創最早的貨幣法令《金布律》推向大秦全境,官方在法律名義上壟斷了鑄幣權。

秦半兩被指定為官方貨幣。

它的正麵,在方孔兩側分彆刻著凸起的小篆“半兩”一字。表示一枚銅錢重為半兩(即當時的十一銖),而由此得名“秦半兩”。

布幣、刀幣、蟻鼻錢全部取締合法屬性。

也是從這一刻起,延續兩千多年,直至清末的銅錢外圓內方製式被固定下來。

回看這段貨幣發展進程,始皇帝的貨幣改製不是全無當地風俗基礎。多個諸侯國已有多種貨幣並用的習慣,南方楚地卻是不同的例外。

人們常說的“亡秦必楚”,也能從貨幣使用中找到原因。

移風易俗是緩慢的融合過程。楚地與中原的文化差異體現於方方麵麵,被相融時也就最為困難。】

鏡前,嬴政重重點頭,正是此理。

這個世界,他卻是非常幸運的,獲得了突破楚地舊俗防線的關鍵點。

楚地重巫而信鬼神。當楚人瞧見了仙境顯世,更容易被神跡所震懾,去相信天命歸秦。

水鏡:【外圓內方的銅錢製式被確定下來,不代表貨幣世界由此穩定了下來。

民國初年,古泉學家丁福保作詩一首,“千秋唯有長城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莫道區區僅半兩,曾看劉項入鹹陽。”

此外就有一則民間逸聞。劉邦問鼎天下對功臣們論功行賞,蕭何比其他諸侯多封了兩千戶。其原因是滴水之恩以湧泉相報。

在劉邦起義時,彼時沛縣主吏掾的蕭何也是出資接濟人之一。

其他人送劉邦三枚秦半兩,而蕭何送了五枚。這多出的兩枚,就有了後來多給的兩千戶。

當然了,此乃民間閒話。多加封賞蕭何的原因,更因大漢朝的建立與他密不可分。】

嬴政:等一下!

最近的那批招賢館自薦名單送上來了。「沛縣、主吏掾,蕭何」,這不可能是同名同姓同地的巧合。

人才,主動送上門來。妙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