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第七十四章 一更(1 / 2)

嬴政沒有停止追查劉邦的蹤跡。

兩個月前, 整頓司法刑獄係統,將項羽一係的亂秦反賊誅滅之後,繼續暗中搜尋史書上的“漢朝開國皇帝”。

並非為了提前殺死劉邦, 而為多了解一番潛在的危險人物。

不過,尋人進度緩慢。

即便秦朝統一天下後完善戶籍製度,但僅憑一個姓名很難迅速確定某個人的方位。

能夠鎖定項羽,是利用了水鏡影像提到的“張良與項梁都避於下邳”線索。

關於劉邦的訊息卻少到可憐, 咕咕講史時僅捎帶講過劉邦因徭役來過鹹陽,以及他的年紀比始皇帝小三歲左右。

嬴政了解排查工作困難, 更將現階段劉邦使用其他名字的可能性納入考量。

出乎意料, 新線索得來全不費功夫。

今天, 好消息買一送一地來了。通過水鏡了解到蕭何的重要性, 此人主動送上門, 順帶幫助確定了沛縣劉邦的位置。

咕咕是真不錯, 會說話就多說點。

嬴政心情頗好地看著水鏡。

下一刻就感到臉驀地一痛, 他又被打臉了。

就聽鏡中飄出聲音,【嬴政的大一統理念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很糟糕。大秦貨幣說起來是統一了, 但不多。

一斤有十六兩,每兩是二十四銖。大秦的一斤約等於現在的250克。一枚「秦半兩」的理論標準重量該是八克左右。

根據考古實物, 卻發現出土的「秦半兩」銅幣重量不一。輕的隻有五克,而重的超過十克。《史記》記錄這種情況是“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近代使用的錢幣, 鑄造的差異值不超過千分之三,這才叫貨幣統一。

反觀秦半兩, 始皇帝統一貨幣的想法挺美,但真正執行政令時地方上落實得極其不到位。

秦朝確實禁止民間私鑄,但是鑄幣權沒有完全歸於中央, 是地方政府各造各的錢幣。地方造錢在外形上遵從中央的命令,但在質量上偷工減料、缺斤少兩。

從這個角度就能窺見秦朝的政令不暢,中央對於地方的掌控力不足。

秦朝二世而亡,不僅因為胡亥與趙高造成的高層領導決策混亂,更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百姓生存困境。

輕重不一的秦半兩,是諸多暗雷之一。

劣幣驅逐良幣,好錢與大量惡錢的混用會攪亂市場,導致地區性物品價格飆升,時日一長勢必讓百姓生活受苦。

始皇帝一死,日積月累的人民生存矛盾多點爆發,秦帝國轟然崩塌。

其實,大秦滅亡的某些征兆沒有深藏於暗處,而是擺在了台麵上。就錢幣舉例,秦律中的《金布律》規定“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這是用法律規定了不論錢幣質量是好或壞,百姓沒有挑選的權力,都以同一個標準使用。

秦朝官方非常清楚惡錢的存在,但是有效管製的手段不足。放任的結果必是會引發市場動亂,最終成為社會動亂的源頭之一。】

嬴政被當頭澆了一大盆冰水,剛剛升起的喜悅被澆滅了。

咕咕的那句話說很對。大秦表麵上一統了天下,但其實沒有完全統一,竟是小到連一枚銅錢的重量都做不到一致。

真正的大一統基本是確保政令的上通下達,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

水鏡:【為什麼大秦官方會允許惡幣與良幣混用?與它的曆史背景相關。在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曆史中,諸侯國各自鑄幣。

秦朝推行中央集權,可是從六國使用不同幣種變為秦朝境內全部使用秦半兩,從取締民間鑄幣到將鑄幣權完全歸攏於中央,這些變化無不需要足夠的時間。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人們對於鑄幣權力的思想認知不同。

今天我們理所當然地認同央行發行貨幣,認同鑄幣權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征,但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卻不一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