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第七十四章 一更(2 / 2)

法家與儒家發生了激烈的思想衝突。

漢朝《鹽鐵論》中記錄了兩派不同的主張。

儒家主張開放鑄幣權,反對政府壟斷鑄造,推崇自由經濟。法家則截然相反,要將鑄幣權徹底收歸中央,而行官營經濟。

兩方的思想衝突不是發端於漢朝,而是始於先秦。

秦朝亡得快,沒能解決的鑄幣問題留給了後來的王朝。漢朝建立後,惡幣與良幣的鬥爭繼續飆升。

秦末漢初的戰亂使得民生凋敝、國困民窮。

當時對於貨幣的觀念尚不成熟,以為錢幣購買力是不變的。

把錢幣減重就能增加它的數量,如此一來就有更多錢能夠去買買買,讓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

另外,漢初中央政府沒有能力包攬鑄造所有的銅幣。

於是,劉邦頒發法令允許錢幣減重,合法化了民間鑄造減重的半兩錢,是從”秦半兩“進入“漢半兩”時代。

對民間放開了私鑄的口子,也就讓各地諸侯的鑄幣享有了鑄幣權。

漢半兩的劣質問題比秦半兩更為嚴重。

秦半兩法定重十二銖,漢半兩由官方帶頭減重,而民間劣質銅錢的重量僅剩一銖左右。

中央政府鑄幣、諸侯鑄幣、民間商人鑄幣,三類錢幣大鬥亂開始,物價勢必飆漲。

漢文帝為了穩定幣值,采取了兩大有效措施。

一來勸農,將各方勢力從鑄幣差價的利益之爭勸回到農事生產上去。

二來儘可能休養生息,停止用兵、不搞土木工程、各種賑災與撫恤都給實物而不用錢幣。

事實上的通貨緊縮政策,穩定了物價大幅波動。

在這種大環境中,不同鑄幣勢力在殘酷廝殺後出現了幾位勝出者,進入暫時的平靜。

平靜之下卻暗流洶湧。

一個最大棘手的問題來了。

倘若鑄幣爭鬥中的勝利者不是龍椅上的皇帝,而是地方上的諸侯呢?

彼時,吳王劉濞封地在今天的江蘇一帶。

封地內有豐富銅礦,讓他借此發展鑄幣業。發行的銅幣以壓倒性優勢流行於大漢境內,讓他積累大筆財富。

當漢景帝下令削藩,吳王劉濞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為依仗,也就順理成章成為率先發動七王之亂的藩王。

經此一亂,統治者終於充分意識到了鑄幣權的重要性。

漢景帝劉啟去世後,劉徹繼位為漢武帝。

提起漢武帝,我們更多熟悉他的武功。其實,劉徹在貨幣經濟上也很有想法,經過六次幣製改革,他終於將心心念念的鑄幣權收歸中央所有。

劉徹不隻搞定嘞鑄幣權。

問:紙幣的濫觴始於何時?

正能追溯到劉徹執政時期。】

水鏡前。

朱元璋不由豎起了耳朵,大明寶鈔的老祖宗居然能找到漢朝頭上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