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固然可以起到震懾罪犯的效果,可要是隻需要定個律法就能杜絕對應的行為,那無疑是不可能的。
發墓的犯人霍善目前還沒有接觸過,但殺人和拐賣的他還是碰上過的,有的是有預謀的圖財圖色、認為可以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脫罪,有的則純粹是怒氣上頭衝動殺人。
這說明哪怕是最嚴酷的刑罰也無法真正杜絕這些行為。
隻能儘可能減少犯罪而已。
所以哪怕沒有摸金校尉,盜墓也是很可能發生的!
到時候就看誰的墓更遭人惦記咯。
衛青:“……”
劉徹:“……”
怎麼感覺這小孩說起話來這麼討打?
霍善感受到來自劉徹身上散發的危險氣息,二話不說起身拉著他爹表示他們要去日常巡城了,暫且失陪!
說完還暗示霍去病趕緊抱上他
跑路。
霍去病能說什麼,霍去病隻能麻溜撈起娃跑了。
劉徹隻覺霍去病這小子越來越不像樣了,以前多穩重一個人,有了孩子以後那是愈發往寵娃狂魔的方向發展了。
見父子倆一溜煙消失在門外,劉徹不免思量起霍善的話來。
大漢人都愛黃金,從貨幣、器皿到各種裝飾全都得用上金燦燦的金子才舒服,霍善的考慮也不無道理。
要是黃金都被那些個大孝子埋進他們父母的墓裡去了,市麵上的黃金豈不是越來越少?一代兩代還好,要是代代人都這麼埋法,怕是連朝廷都沒金子可以賞賜人了。
還是要鼓勵他們在父母生前多給他們花錢,彆都花到地裡去!
生前花的錢朝廷還可以抽稅,埋進地裡那可真是永無再見之日了。
看來提倡薄葬還是很必要的。
稅不稅的不要緊,主要是希望天下父母老有所養,而不是死後才變成兒女彰顯自己孝順的工具人!
劉徹把自己考慮的事講給衛青聽,問衛青有什麼看法。
衛青:“……”
衛青能有什麼看法,他的看法是他爹死了他都不想出席葬禮,哪裡還管他厚葬還是薄葬。
可劉徹自己都遷了好幾批人去供奉茂陵了,他提倡薄葬有人會聽嗎?
不過既然攀比父母葬儀這種壞風氣是孝廉製度的贈品,那麼把孝廉製度考核方向從事死轉為事生,那些在父母生前對他們不管不問、父母亡故後卻過度在喪儀上下功夫的假孝子統統給他們來個倒扣分,應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種厚葬風氣了。
至於達官貴人想往自己墓裡藏金銀珠寶,這就沒什麼辦法了,畢竟劉徹自己都不願意放棄往自己墓室裡多塞好東西的想法。
劉徹聽得直點頭,最好是從他以下人人平等,所有人敢搞厚葬統統倒扣分。
另一邊,霍去病還真帶著霍善出去遛彎。
霍善也不算欺君,每次霍去病休沐日過來看他,都會帶他繞著西陵城巡上一圈,看看有沒有誰敢在他們父子倆眼皮底下作奸犯科。
偶爾霍去病來得早,還能帶霍善出城去巡視鄉裡,也算是他們的日常親子活動。
等到離太守府遠了些,霍善才和霍去病說起自己的新念頭:他想搭個戲台子在廟會上唱戲,找蘇軾和袁枚他們幫忙寫幾出《真假孝廉》《曹操發墓》之類的戲文,廟會時搬到戲台上演給百姓和劉徹他們看。
再來幾個《包公案》普普法也挺好,反正袁枚他們認識的人多,完全可以好幾個人一起寫。
故事背景當然是虛構的,司馬相如不就虛構了子虛烏有這兩個人物嗎?
既然是麵向百姓的,這戲文應當用大白話來寫,儘量彆那麼文縐縐的,意思到位就好。
正好在廟會上熱鬨熱鬨。
隻要戲文諷刺到位了,薄葬之風應該從他們江夏郡刮起!
薄葬這一點其實孔子也是讚同的,他也認為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倒不如“禮不足而哀有餘”。
但是儒家發展至今已經不以孔子的意誌為轉移的,像孔子的後來者荀子推崇“事死如事生”,認為這樣才算是至孝。
就連說出“民貴君輕”的孟子也會為亡母準備高規格的棺槨,認為君子沒必要節省安葬父母的錢財。
至於後麵那些為了被舉薦為孝廉用力越來越猛的人就更不必說了。
霍善覺得那麼好的黃金,還是留在市麵上流通比較好!
最好能讓他皇帝姨公也瞅瞅。
畢竟據不願透露姓名的李某珍所言,茂陵在明朝之前至少被掘了四次,大漢都才堪堪走到東漢階段呢,他的茂陵就被挖了。
得多給他皇帝姨公看看精彩的盜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