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來了,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冠軍侯。
不得不說,霍去病比他想象中更加英姿勃發。那個十八歲就上戰場的少年將軍,如今已經順利步入青年將帥之列,甚至還當了孩子的爹。
李世民看了眼被杜甫抱起來看他演示的霍善。
霍善也已經注意到霍去病的到來,馬上掙脫了杜甫的懷抱,開心地跑過去喊人。
杜甫本來不知曉來人是誰,聽霍善一喊也知道了。
大唐讀書人畢生追求基本都是“出將入相”,所以他們對驍勇善戰的霍去病是頗有好感的,杜甫也一樣,他每次要吹捧彆人的時候就把霍去病拉出來溜溜,比如誇人說“將軍隻數漢嫖姚”,意思是你簡直和霍去
病那麼厲害!
這便是赫赫有名的驃騎將軍!
霍去病沒有管李世民投來的視線,而是把霍善抱了起來問他什麼時候開始學射箭的。
霍善老實回答:“就這幾l天!”
他沒能感受到他爹的失落,興衝衝地拉著霍去病過來看他這幾l天的練習成果,他已經能射中靶心了,杜甫他們都誇他特彆有天賦!
見李世民他們把霍善教得那麼好,霍去病心裡那點鬱悶就消散無蹤了。軍中許多人一年半載都見不到自己的家人,像他這樣能時不時過來看娃的純粹是因為劉徹的安排。
平時有彆人陪著霍善玩是好事。
雙方互報姓名以後,霍去病邀他們一起出城去校場上比劃比劃,這太守府終歸還是太小了,連連射箭還可以,騎射方麵就沒法真正施展開了。
霍善一聽可以出城玩馬上積極響應,一點都沒有自己這個太守要常駐府衙的自覺。
霍去病也沒考慮這些事,霍善不在府衙,事情自然有人會做,偌大的太守府班底總不至於離了個小娃娃就運轉不下去。
李世民對外頭的情況也挺好奇,與霍去病父子倆一起出城放風去。
入夏以後,田野上基本都青綠一片。
這片孕育了無數代人的土地,似乎從農耕時代開啟之時便沒有變化過,一年接一年地長出糧食,一年接一年地被人們反複耕耘。
從漢到唐,鄉野中的麵貌都沒怎麼改變。
李世民早年親自征戰天下,見過許許多多曆經戰亂後一片荒蕪的原野,如今看到眼前這安寧平和的景象,心情也跟著放鬆下來。如今大唐立國還沒多少年,朝中人心尚且不定,底下的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正是因為百廢待興,他們才不能想著遷都,不能拋下關中腹地以及世世代代都生活於那片原野上的百姓。
如果他們麵對突厥的進犯隻一味地退避,怎麼能讓天下百姓真正回歸安定平和的生活?
他們不能退。
一行人抵達校場,霍善就很熟練地占據高地當觀眾,順便給他爹搖旗呐喊。
李世民:“……”
果然還得是親兒子才親自己,這彆人家的娃到底是彆的人!
一個是驃騎將軍,一個是天策上將,兩人的騎射功夫自然都不賴,上陣後兩人俱是箭箭都正中靶心,根本分不出個高低來。
霍善才不管那麼多,逮著他爹就是一通猛吹。
李世民的親兒子不在身邊,吃大虧了!好在他還有個詩聖杜甫在旁,當場寫詩表示李世民也不賴,馬上英姿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霍善:?????
可惡,你會寫詩了不起嗎!
霍善在線搖人,讓大文豪蘇軾也給自己來一首。
蘇軾:“……”
蘇軾委婉地拒絕了霍善的要求。
開玩笑,那可是杜甫,他在杜甫麵前寫詩……倒也不是不能寫,但遠遠達不到霍善想象中那一出手就
力壓杜甫的水平。
宋詩和唐詩完全不是一個賽道,唐詩是詩的蓬勃發展階段,內容和格式都堪稱百花齊放,到了他們宋人開始寫詩,赫然發現前頭聳立著一座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他們實在玩不出什麼新鮮花樣了,隻能在義理上下功夫,沒事就在詩裡講講道理。
單論符合格律的詩,蘇軾閉起眼都能寫出一百首,可要拿去杜甫比較的話就有點難為他了。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霍善找外援不成功,隻能哼哼唧唧地表示“不管不管我不管,反正我爹才最厲害”。
霍去病也不計較這種勝負,把霍善抱上馬讓霍善也試著射上幾l箭,他可以在旁邊指導一二。
霍善的注意力馬上就被轉移了,興致勃勃地跟他爹玩到一塊,玩夠了還要跟霍去病分享自己手上的玉韘,說是他師父給他做的!
霍去病道:“聽說你師父年輕時是使劍的,下次我遇到好劍給你留著,你到時候可以把劍送給他。”
父子倆湊一起嘀嘀咕咕地商量起來。
杜甫忍不住和李世民感慨道:“沒想到冠軍侯居然會跟孩子這麼親近。”
李世民也沒有想到霍去病會有這一麵。
他有點想承乾和青雀他們了。
聽李時珍說他承乾身體不太好,當太子時便一直生病,他一個不信佛也不信道的人在那時候求天求地求遍神佛,隻求承乾能好起來。
隻是隨著時間推移,觀音婢早早撒手人寰,他也成了個偏心的父親,格外偏心聰慧可愛會討人喜歡的青雀,以至於本身就病痛纏身的承乾行事越發偏激,最終走向謀反的道路。他所希冀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終歸也沒有出現在他的孩子們身上。
李世民看向正眉飛色舞地和霍去病說話的霍善。
這孩子可以把觀音婢和承乾他們的病給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