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第 42 章 【朕也要學】(1 / 2)

醫漢 春溪笛曉 7457 字 8個月前

霍善也認出了司馬遷, 這人問題很多,可見平時也是極其好學的。好學的人肯定知道很多有趣的事!

等司馬遷給太子劉據行過禮,他便過去問人家叫什麼名字、哪裡人士、都去過哪些地方。

彆的還好, 提到去過的地方司馬遷能說的可就多了,他曾經從長安出發,繞著襄陽、長沙、廬山、會稽、臨淄、開封這一路線走了一圈,約等於進環大漢旅行。

當然了,在大漢能支持這種環大漢旅行的人家必然不窮。光聽司馬這個姓氏就知道了,祖上大小得是個官,才能以官名為姓。

傳到司馬遷祖父這一輩,他祖父按照當時的政策拿大批糧食換了個末等爵位,司馬遷父子倆得以免除徭役, 便可以待在家裡專心讀書了。

這讀得起書的人家, 那可就更富裕了。

司馬遷的父親如今還在劉徹當太史令,司馬遷環遊大漢歸來後也因為其父的緣故當了郎中。

這類郎官一般都是官宦子弟的起步官職,在漢朝前期還是挺值錢, 像司馬遷、霍光他們便是先當個郎中在劉徹麵前露了臉, 後來便漸漸受到重用。

不過同樣是官宦子弟, 也有聊得來和聊不來的圈子。

司馬遷這種清貴之家養出來的年輕人,從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拜的師也都是當世名儒。

像司馬遷的老師一個是董仲舒, 一個是孔安國, 前者自不必說, 後者直接便是孔子後人,這樣成長起來的司馬遷天然便更親近於同樣出身的同伴。

像霍光這種出身無名小吏家庭、且還是走外戚關係當上郎官的家夥,往往不在他們的結交之列。

今兒若是劉徹隻讓司馬遷來教衛霍兩家的孩子,司馬遷心裡肯定是不太樂意的, 若隻是在教太子的時候順便教教的話倒沒什麼問題。

司馬遷對霍善也印象深刻。

既然還沒開始講課,司馬遷就跟霍善他們聊了聊自己遊曆見聞。

他沒想到的是……這一講就有點刹不住車。

因為霍善也特彆能提問,你才剛講完一段,他就給你拋出新問題來。

這些問題往往不難回答,而且很能勾起你的分享欲,司馬遷一不小心就跟著他的問題講了半天。

幾個小孩聽得津津有味。

等到有人過來通知說劉徹召他們過去一同用膳,司馬遷才意識到出大事了。

怎麼辦?

上崗第一天什麼課都沒講,光跟太子講起自己的壯遊經曆了!

這位後世赫赫有名的太史公一下子慌了神。

司馬遷眼下到底才二十多歲,遠沒到後來那毅然遭受一次又一次宮刑的冷靜沉著。

他眼神複雜地看向霍善,隻盼著一會劉徹不要太生氣,否則天子一怒這種事兒還真不是他一個郎中能承受的。

霍善沒收到司馬遷投來的眼神,他雖然不知道這堂課和《春秋》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是因為他才變得和《春秋》毫無關係),卻還是歡快地跑向那個他已經混熟了的內侍,積極發問:“是吃饅頭嗎?”

內侍是最懂聖心的,知道霍善如今是禦前的小紅人,自是含笑回道:“對的。”

霍善馬上招呼自家幾個表叔吃饅頭去。

當然,他還是很尊師重道的,並沒有忘記教了他們一下午的司馬遷。

他熱情地招呼司馬遷一起過去劉徹那兒蹭飯。

司馬遷很想假裝自己不存在,可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他知道自己肯定是躲不過的了。

唉,還是太年輕啊,換個年紀大些、脾氣沉穩些的人來講課便不會犯這種可以輕易避免的錯誤。

司馬遷心情沉重地跟著幾個孩子前去拜見劉徹。

劉徹當了這麼多年皇帝,遠遠瞧見司馬遷那表情就知道這次授課可能不太順利。

劉徹朝霍善招手,讓霍善坐到近前來,笑著問他剛才都學了什麼。

霍善本就是學到新東西後恨不得馬上給人分享的,立刻給劉徹歸納總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這句話是李時珍以前偶然感慨時說的,霍善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像學醫一樣,埋頭讀醫書哪裡有讓李時珍他們帶著到處走有意思呢?

今兒司馬遷給他們講了自己遊曆的經過,霍善便記住了許多東西。

他就著“行萬裡路”這件事給劉徹講起司馬遷說的那些地方風俗與傳說故事,表示自己記住了春申君的宮室超大,治水那個大禹的墳墓在會稽,以及孔子的故鄉是曲阜!

劉徹聽得微訝。

沒想到司馬遷一下午竟能給霍善他們講這麼多東西。

劉徹問:“這跟你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有什麼關係?”

霍善道:“這些地方司馬郎中都去過,所以他才講得這麼有意思。我要是去過了,肯定更不會忘記這些人了!”

他還跟劉徹討論春申君宮室超大的原因,肯定是因為他們戰國四公子都特彆愛養門客,動不動就食客三千的,不把家建大點怎麼住得下這許多人!

提到食客,霍善又有了新鮮的疑問:“您說他們給食客管飯不?這麼多人的飯,得多少廚子才能做好啊!”

劉徹大言不慚:“三千人有什麼難的,你看你舅公他們帶兵打仗,哪次不是上萬人一起走?”

霍善聽後頓時對他舅公和他爹肅然起敬。

這上萬人的吃飯問題想想就特彆難解決!

司馬遷:“………”

好的,他知道了,這小子不是針對他,而是在所有人麵前都能把人帶跑題。

劉徹雖聽出霍善講的這些內容很多都和《春秋》無關,但也沒打算追究什麼。

太子劉據也才十歲,沒必要非逼著他猛學什麼春秋大義。多聽聽外頭的世俗人情也挺好的,就當開闊開闊眼界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