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裡, 奉天跟陳國婦人們講完神跡後,又詢問起了陳國的信仰。
因為她此去布道,需要先行了解一下陳國的神明才好做些計劃。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陳國的婦人們聽到奉天發問, 便將自己知道的事情娓娓道來。
陳國與梁國彼此接壤, 是緊挨著的鄰居。
兩個國家都離海不遠, 但陳國的位置在裡側一些,與海岸之間門隔著一個大梁。
有大梁作為天然的屏障,陳國人便不必憂心海嘯淹到他們的國土上去。
但大梁能替陳國擋了海嘯,卻擋不住台風。
臨海國家,沒有一個是不懼台風的。從海上呼嘯而來的颶風能將人們千辛萬苦修建起來的房屋建築撕碎, 若是遇到大一些的台風, 連豬羊牲畜都能被吹得飛起來。
陳國人年年都要遭受台風的侵襲。
也因此,他們將台風視為風神之怒,虔誠的篤信風神爺爺, 希望風神爺爺能看在他們誠心供奉的份上,少發些台風來懲罰陳國。
他們像之前的梁國人年年祭祀海神一樣為風神爺爺舉辦祭典,希望能以此取悅祂,使陳國遭受的台風能小一些。
陳國婦人們說起風神爺爺, 都是又敬又畏,哪怕風神廟認為女子不潔禁止她們進廟參拜, 她們也不敢對風神爺爺有一絲一毫的不滿。
奉天聞言, 心裡大概有了個底。
神尊曾以神諭告知過她, 這世間門的種種天災,並非神之怒火,而是自然運行的既定規律。就像是天要下雨一樣,是很常見的現象。
麵對這樣無常的自然現象,祭拜根本不存在的神明毫無用處。
而真正的神明, 根本不會因一人或幾人之罪就遷怒於整個州府,乃至整個國家。
連凡間門都知道一人做事一人當,若神明連凡人都懂的是非曲直都分不清,那還叫什麼神明。
不過奉天並沒有把這些話說出來,因為她知道,就算她現在說世上沒有風神爺爺,陳國人也不會相信。反而還會因此跟她生出齟齬,不利於她接下來的行動。
叫人改變信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是得慢慢來,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於是奉天並未對陳國人的信仰多說什麼,隻在陳國的婦人們問她蓬萊神尊是否與風神爺爺同在天宮共事時搖了搖頭,說自己並未向神尊問過這些。
陳國的婦人們有些遺憾,但也很理解奉天。畢竟神使大人事務繁忙,沒空管彆的也很正常。
她們一路就這樣聊著,幾輛馬車轟隆轟隆的從梁國的官道上駛過。
大梁的國土不大,人口也不多,所以戶籍製度不嚴,也不像有些國家那樣出個村鎮住個客棧都要路引文書。
因此,梁人們平時可以自由的來往,在遭災時也可以在大梁境內自行投奔親友或是去彆處逃荒,而不會被盤查戶籍。
這也是為什麼陳國人能逃難一路逃到梁國來的原因。
他們混在梁國本國的流民裡,跟著跟著就到了梁國國都附近。
而他們不往更富饒的國家逃難而往出了名的貧瘠的大梁逃,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更富饒的國家戶籍管理更嚴,他們連人家的國境線都進不去。隻有大梁,貧瘠是貧瘠了點,但基本上常年都國門大開,不會被盤查。
因為大梁又偏又窮,有能力攻打他們的國家都嫌出兵費用比戰利品還貴而不屑於攻打,因此大梁雖然國力薄弱,卻穩穩當當的在列國中存活了下來。
所以大梁不論是邊境,還是國內,幾乎都不設盤查崗口,頂多有些守城門的兵丁,但大多數也隻是走個過場,並不是真的要查人。
陳國人們行走在梁國不必擔心被攔下,但要從梁國回陳國,需要橫穿大梁的北定府才能到達邊界,不是一兩日就能到的,路上得停下來歇腳。
到了中午時分,眾人停靠在了一個官道附近的小村子外。
陳國人們就地取出些乾糧,打算對付完午飯。
奉天與他們一樣,也吃乾糧,並沒有搞什麼特殊。
眾人在馬車外啃著餅子活動手腳,順便透透氣。他們歇腳的位置離那個小村子很近,時不時的能看見有本地的梁人背著筐挎著籃出入。
陳國人們看著那個小村裡的梁人似乎個個都歡喜雀躍的樣子,有些好奇。
“噯,你們瞧,他們背上背著的是什麼?怎麼個個都沒見空著手的呢?”
“莫不是去采買鹽米回來了?”
“也不大像啊,哪有家家戶戶都同時采買鹽米的?這又不是年節。再說了,大梁不也遭了旱嗎?聽說國都米糧都漲到十幾文一斤了,要是買這麼多鹽米,那得花多少個錢啊!莊戶人家哪來的那麼多錢喲?”
那人話音剛落就被同伴捅了一肘子:“嗐!你是不是忘了神使大人去救災了?如今旱情已解,大家肯定是不缺糧了!”
剛剛說話的男人小聲嘀咕:“那也不對啊,就算旱情已解,新征的糧稅應該也沒這麼快到國都來吧?而且陛下不是下令免了遭災州府的賦稅嗎?”
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耐不住好奇,便遠遠的朝路過的村民招手揚聲問道:“哎!老伯!你們怎麼個個都背著筐提著簍哇?這是要做什麼慶典還是怎的?”
那個被喊的老伯笑眯眯的應道:“不是慶典!是去官府買的國庫米哩!官府老爺說咱們陛下|體恤百姓,特意開了國庫補貼咱們!官米一斤隻消兩文錢,所以大家都去買官米啦!”
“而且這官米可不是普通的米!官府老爺說這是蓬萊神尊賜下救難的神米!嘿,彆說,咱莊稼人年年種地,還真沒見過這樣好的米糧!果真是神米噯!”
原本梁人們確實快要沒米下鍋了。
旱情讓他們自家田裡的米減產,這會又趕上青黃不接的時節,去歲存的米糧也快見底了。
人們隻能去外頭買米,可前段時間門國都中米糧商行的米都漲到了十幾二十幾個錢一斤,使得眾人叫苦不迭。
但就在這時,梁王下令大開國庫,將神賜的米糧運往各處府衙,以極低的價格售賣給百姓們,好使他們渡過今年的難關。
梁人們得知了消息,紛紛奔走相告相約去買官米,所以陳國人們看見的,就是買米歸來的村民們。
這裡離國都近郊隻有半日的車程,國都發下來的官米早早的就到了這邊的府衙,官府告示一貼,就有人敲著鑼在村鎮上沿途通知,於是村民們便歡天喜地的買米去了。
與陳國人搭話的老伯樂嗬嗬的掂了掂背上的大筐:“後生仔!你們若家裡缺糧也可以去買官家的神米!官府老爺說一戶人家能按人頭買,一人可買十斤,多了不賣!你們早些去買罷!”
說罷他就背著筐擺擺手走了。
一人十斤米,他們省著點,再配些粗米糠皮之類的,能吃個把月,據說下個月官府還會再開一次倉,神米會供應到第一茬新米出來的時節呢。所以眾人心頭大定,也不再擔憂要繼續挨餓了。
老伯走後,陳國人們都不可置信的互相對視了一眼。
有婦人便跑到奉天跟前問道:“神使大人!那神米可是真的麼?神尊當真賜下了米糧叫陛下開倉賑災麼?”
奉天點點頭。
看到梁王的效率這麼高,奉天心下也有些滿意。
得到了奉天神使的肯定,陳國人們就坐不住了。他們走得不巧,沒趕上國都第一批開倉的神米,於是他們就商議著現在去附近的官府買些神米回來。
奉天沒有阻止他們,因為本來這米糧就是給百姓們的。
陳國人們便高興的拿著新得的梁國戶籍去最近的官府買米去了。
買完米回來後,已經是下午時分,眾人又重新啟程。
接下來的這一路,奉天都有看到同樣的場景。
從國都運來的米糧陸陸續續的抵達各州府,挨餓的梁國百姓們終於吃上了飽飯。
奉天還聽到許多人在商量要去蓬萊神廟裡謝神尊的恩典。
神賜的米糧不僅使他們填飽了肚子,還讓他們對神尊的信仰越發堅不可摧。
各州各府,都已經有新修起來的蓬萊神廟。
且香火一日比一日旺盛。
而曾經輝煌無比的海神廟卻變得門可羅雀起來。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快要遺忘海神廟了。
真真切切受到了蓬萊神尊的庇佑的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漸漸轉變了信仰。
隨著信仰一同轉變的,還有些暫時無人察覺的東西。
比如蓬萊神廟廟祝班子隻有女子能擔任,從主祭大巫到底下的供奉童子,神侍神仆,都得由女子來做。
於是有些地方溺殺女嬰的習俗開始有了停止的趨勢。
現在他們都是神之子民,不必擔心凍死餓死,多一張嘴也養得活。且就算女兒養不活也不要緊,送去蓬萊神廟做神仆也能活。
而女子們也能去神廟拜神尊,不再像以前那樣被死死的隔絕在家裡。
奉天在路途上,就見到了越來越多的女子走出家門,去神廟上香,去街市買紙燭,去大集買香花鮮果。有了給神尊買供品這個天經地義的理由,誰也不敢阻攔她們,說她們不該出來拋頭露麵。
能光明正大的去蓬萊神廟祭神上供,就像是給她們撕開了一道通往外界的小小口子。
*
蓬萊島。
在奉天遠行時,墨卿將整個大梁的信仰線都懸掛在了桃都木上。
梁王將她賜下的米糧發往各州後,墨卿的蓬萊神廟就成了大梁境內香火最旺盛的廟宇。梁人們歡呼雀躍,他們拜謝國君,拜謝神明,歌頌著這一場即將到來的盛世。
如今整個梁國的信仰線都彙聚在了桃都木上,幾乎無人再提及海神廟了。
這段時間門,墨卿在蓬萊島上處理祈願,子衿則乖乖的看著奉天用留影石傳過來的現實案例,每天都在認真總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