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件青銅器本身算不得多珍貴,但上麵卻刻了一行字。
“昌邑籍田銅鼎容十鬥重卌(xi2)八斤第一”
這其中的昌邑指的就是昌邑國,也是劉賀在當皇帝之前的封地,其國都位於今天的魯省菏澤市某縣。
彼時的昌邑國國都是一個非常富饒發達的地方,商業繁盛,尤其是以冶鐵行業最為發達。
所以能出產這樣精致的青銅器也並不讓人驚訝。
可關鍵是,海昏侯墓所在
的地方是西江啊!
兩地距離一千多公裡呢!
誰也沒想到海昏侯的陪葬品裡竟然還會有昌邑國的東西。
幾乎同時,又有一些專家發現了一些精美的漆器,而上麵都刻著“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樣。
隻可惜,這些刻字後麵沒有注明是哪一代昌邑王。
好在昌邑王隻傳了兩代,不是劉賀就是他的父親劉髆。
劉髆在位十一年,劉賀也在位十多年,無論這些器具屬於誰,都肯定是在昌邑製造的,並經過長途跋涉,被人帶到了海昏侯國。
但專家組更傾向於這些器具是屬於劉髆的。
因為那青銅鼎上刻著“籍田”二字。
籍田是指每年開春,一國的統治者以下田親耕的方式,勸導農民辛勤勞作,以獲豐收。
雖然如今聽上去有些偽善,但要知道,當時親自做籍田之禮的都可以被稱得上一聲明君了,代表了諸侯王非常重視農業,親力親為。
照這個描述,聽上去不太像是劉賀會做的事。
要知道劉賀承襲了父親劉髆昌邑王的位置之時也不過十來歲,還是個少年人,再加上地位高又有錢,年輕氣盛、為所欲為才比較符合人設。
他們猜測,這些籍田之禮所用的青銅器,很可能是通過饋贈、變賣、罰沒甚至繳獲的方式輾轉流傳到了江西的,不太像是劉賀自己鍋瓦瓢盆的帶來的。
就像是越王勾踐劍出現在了湖北江陵楚國的墓葬之中一樣,肯定有一些不同尋常的事發生了。
但也有專家進行了反駁,因為能看到這次M1中還有一大個樂器庫,裡麵有很多樂器上也有“昌邑”二字。
而在那個被稱為禮崩樂壞的年代,這些樂器的一大作用也是作為禮器參與籍田之禮,如果不是劉賀親自參與了這些禮節,又怎麼會把這麼多東西都放進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秦朝雖然統一了諸國,但末期是個亂世,我們後世的音樂、詩歌、製度、文化,都是在西漢建立的。
這也是我們現在稱自己為漢人的原因。
而這其中,齊魯大地的傳承血脈當中,很可能也有劉賀的一些貢獻。
從劉賀的書信中也能看到他信奉儒家文化的影子。
這樣的人,親自參與籍田之禮並非不可能啊。
但兩方專家爭執幾番,仍是沒有結果,歸根結底,是缺乏確鑿的證據。
如果後者的猜測成立的話,那麼劉賀就不僅僅是個熱愛讀書的人了,還是個從年少時期就重視農耕的諸侯王。
放眼整個曆史長河,其實一個皇帝能做到這兩點已經不錯了。
從這點上來看,劉賀是有幾分做“明君”的品質的。
但這一切推斷都有一個重大的前提——
這墓主人真的是劉賀。
經過半月的清理,內外棺之間的空間終於被收拾乾淨了。
專家們紛紛對內棺之中的遺物抱有很大期待,畢竟這是距離墓主人最近的地方,理應放著他最最寶貴的東西。
而按照漢朝風俗,多半是大量的玉器。
其中最關鍵的,是不論對任何人來說,都最珍貴、最私人的玉器——私印。
這也是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鐵證。
除了私印之外,應該還有他獲封諸侯王的候印。
一切的一切,就差把內棺開啟了。
經過專家們進一步的反複論證,他們終於決定,將內關直接整體打包,移至幾百米外的實驗室,在最頂尖的實驗環境下進行開啟。
這個決定一下之後,實驗室考古的研究員們就紛紛忙碌了起來,準備好了各類高科技設備。
秦鐸和楚孑因為和實驗室的人混的比較熟,所以也過去幫忙。
本來就是緊張有序的忙碌,豈料秦鐸看到一位研究員準備的東西,是真的繃不住了。
他指了指那位研究員剛剛買來的幾大箱子快遞,滿臉黑線。
“為什麼買了這麼多紅繩子啊?你是怕內棺裡的是僵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