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2 / 2)

而楚孑一早準備出了平麵圖,簡單的連上了幾條線。

從平麵來看,這就是秦始皇的行宮俯瞰著大海,似乎在和大海相擁,而三個宮殿前甬道的儘頭是礁石,鏈接起來構成一道“防線”,與海洋融為一體。

“這造型……”秦鐸橫看豎看,都覺得似乎有點眼熟,“像是漢代建築中的一個

結構誒……”

楚孑點頭,看向諸位老師:“這像不像是一道門闕?”

門闕即是塔樓狀建築,置於道路兩旁作為城池入口的標誌。

而如果把礁石看作是塔樓的話,這看上去倒真很像是所謂的門闕。

但在海上建設門闕……

那隻有一個可能了。

一眾專家已經明白了楚孑的意思。

一位專家說道:“根據《史記》和《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要擇地做東國門,過去認為從鹹陽一直向東就是連雲港,連雲港那邊也有類似的立石之類的,但是規模氣勢遠沒有這個宏大……”

另一位地質學專家也幫忙補充:“這裡再往東就是北戴河的金山嘴,也有比較大規模的建築群,雖然那裡比黑山頭和止錨灣要大,也是發現了夔紋瓦當,有宮殿群,但比石碑地遺址要小得多。”

二位專家說著,就在圖紙上繪製起來,一切就看上去非常明了了。

“所以就是離這裡50公裡以內都有宮殿群,”秦鐸驚訝道,“如果離遠看,確實將整個秦朝的版圖都包裹其中了……”

專家們沿著這個思路,又討論了一會,終於確定,這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答案——

渤海的兩個角,即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中間框出了一大片海域,而在這片海域上有這三組礁石,整體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門庭”。

秦始皇也許就是這樣,把整個渤海看做門庭,而在這門庭之後的,就是整個秦國的江山。

那三塊礁石不是彆的,正是國門所在。

這才是秦朝大帝國的象征!

而前方還在探查薑女石的小組很快傳回了報告,他們認為三塊薑女石中,位於南邊的兩塊石頭確實有一塊有根,有一塊沒根,很可能原本是一塊的。

在《水經注》中也有“碣石門”的相關記載。

既然原來叫“門”,那麼整個薑女石有兩塊石頭看上去更為合理一些。

這個答案也就更加確定了。

秦始皇東巡,決定將此處作為東國門,才在此修了三條路,通向這三組礁石。

根本不是為了什麼求仙,純粹是為了彰顯國威罷了!

雖然,選擇哭倒長城的薑女石作為秦國的東國門,不免讓人覺得有些諷刺。

但薑女石遺址與渤海口遙遙相望,又在整個國家的最東側,的確是唯一具有國門性質的紀念性物體。

孟薑女絕對想不到,自己死後化作的礁石竟成了秦國興盛的象征與曆史見證,以示秦朝大一統的目的。

不過,這才是更符合當時秦始皇完成統一霸業之後,更符合他心境的答案!

將這一切想清之後,楚孑不免又開始覺得心中五味雜陳起來。

百年戰爭,民不聊生。

可如果沒有那些戰爭,華國不會迎來統一的局麵。

但即使是這樣,即使戰爭有它“正確”和“有益”的一麵,在戰爭勝利

之後,又興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國門旁的行宮??[]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隻為了彰顯國威,又是對的嗎?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是非非,都已經伴隨著數以萬計的民眾,湮沒在曆史的紅塵之中了。

有些人看曆史,總習慣代入君王將相的視角,揮斥方遒。

而楚孑看曆史,總會代入平民的視角,總覺得難過。

“考古學家的工作不是來判斷古人的是非的,”屠鑾教授忽然低聲說道,“我們做的隻能是還原曆史,僅此而已。”

楚孑忽然回過神,猛地抬眸,撞上了屠教授帶著幾分關切的眼神。

他沒想到屠教授一直在看著自己。

但屠教授很快彆過了視線,讓楚孑總覺得自己可能是想多了。

“華國人總是這樣,沉湎於曆史當中,”鳩山女士在旁邊忽然說道,“放眼於未來,不是更有用嗎?”

楚孑聽完這話,沒有說什麼。

屠鑾教授卻幾不可見地搖了搖頭。

二人之間總是有這樣微妙的氣場。

但幸好,即使是水下考古的工作,也非常繁忙。

楚孑又跟著何領隊出了幾次海,投入工作之後,就沒時間思來想去了。

而平靜卻繁忙的日子,卻總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被打破。

這天,陰沉沉的,楚孑跟著何隊長他們照例出海,想去薑女石更遠處看看。

不料,駕駛船隻的武警忽然緊急停船,引得一眾考古人員驚呼。

何隊長忙問:“怎麼了?”

武警同誌朝前一指:“那邊有一艘民船。”

眾人看去,隻見層疊的霧氣遠端,有一艘船正在打撈著什麼。

也幸虧武警同誌眼神銳利,不然還真的沒法發現。

“這個季節也不是漁期啊,”何隊長不解道,“就算是漁期,也不至於在這裡撈東西吧。”

“嗯,”武警同誌點點頭,“其實前一陣,我們聽邊防支隊派出所說,他們收到線報,有漁船在轄區海域非法打撈文物。”

“沒想到今天,讓我們趕上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