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弱點(1 / 2)

崔冶的強硬讓一部分人感到失望,也讓一部分人感到激動,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文德殿中有三十個男人,這大戲,也是天天都在上演。

……

孟昔昭之前說過他們會很忙,他可不是杞人憂天,如今不止是他和崔冶,幾乎他們這一係的人,全都忙飛了。

丁醇手握重兵,幾乎每日都要進宮來晃一圈,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然後就要出城去,操練大軍,原先撥給他的十萬人,從南詔回來的時候還剩下八萬,然後又被解散了三萬,如今就剩下五萬了。

五萬看起來很多,可跟高達二十萬的侍衛親軍比起來,那就是個弟弟。

……

齊朝皇帝都怕死,天壽帝更是無比自私,即使這麼的窮兵黷武,這麼想要把南詔打下來,但他一直都把最好的將士留在自己身邊,拱衛京城。原先侍衛親軍和殿前司是分開的,應該由兩位將軍分彆管理,殿前司主要護衛皇帝,而侍衛親軍護衛皇城。

在天壽帝登基以後,他把這條改了,侍衛親軍成為殿前司的一員,皇城不用管了,全都去保護皇帝。

……隻能說他是真夠幸運的,碰上聞士集這個一根筋了,要不然的話,聞士集但凡有點反心,他連三十歲的生日都過不了。

孟昔昭當然不希望應天府出現流血事件,所以擒賊先擒王,他讓鬱浮嵐拖住聞士集,把他往宮外引,古代查案哪有這麼簡單,稍微耽擱一會兒,就足夠皇宮這邊塵埃落定了。

而等聞士集回來之後,孟昔昭也沒打算像對付竇院判似的,把他軟禁起來,然後再給他洗腦。

畢竟聞士集愚忠,這種人的腦袋就是個大號鐵球,徹底封死了,根本找不到縫隙往裡灌水。

哪像竇院判,人家可是曆經八朝,兩個國號!真真正正是吃過見過啊……

這還真是不誇張,每個封建皇朝到了快滅亡的時候,都有子嗣上的問題,皇帝死的早,還沒孩子,政權不斷更迭,就給了彆人可乘之機。五十年前,越朝滅亡,換成齊朝,那個時候,竇院判都三十二歲了,孩子都說親了。

等天壽帝沒了,他還能再多經曆一朝,要不是這時候沒有吉尼斯世界紀錄,孟昔昭都想給他報個名了……

有這樣的過去存在,竇院判打根上就不可能有多忠於天壽帝,搞不好人家內心深處,還在懷念越朝呢。所以孟昔昭一上來就走的收買政策,竇院判也沒讓他失望,他對孟昔昭和崔冶的抗拒,主要是在他們二人有可能傷害自己上麵,而不是他們有可能傷害天壽帝上麵。

竇院判這邊都已經改變思想了,那邊,聞士集才剛剛聽說宮中出事,策馬趕了回來。

在他發現摔倒是人為之後,皇帝又突然不能開口說話了,連他去見皇帝,後者都昏睡不止,即使聽見了他的聲音,也隻是動了動眼瞼,然後就沒彆的動靜了。

聞士集要是能坦然接受這一切,那尚西關的第一草包位子,就該讓給他坐了。

……

他自然是不能接受的,甚至深深懷疑這就是太子乾的好事,然而那又怎麼樣呢?

皇帝口不能言,人還沒精神,偶爾睜一下眼,連個眼神都沒露出來,就又疲憊的睡過去了,太子沒有軟禁皇帝,誰想進去看他都行。早在這事發生之前,卒中會有什麼後遺症,太醫們就講過,第一次發作時,皇帝就出現了口吃、右臂右腿麻木、近乎偏癱的症狀,若嚴重了,也的確就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聞士集隻是一個臣子,而太子,是太子,天壽帝生病之後,對太子如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明顯能看到他軟化,而且默許了太子一日三次的來看望他,偶爾的時候,還會留下他一起用膳,也就是在摔倒之後,天壽帝才再次發怒,針對上太子。

不過……這事也隻有聞士集知道,外麵的大臣,根本沒聽說過。

所以在大臣眼裡,天壽帝對太子已經不是過去那番態度了,至於在變成啞巴以後,他不願意讓太子監國,這也能理解,畢竟天壽帝就是這麼一個小心眼的人,他的權力被彆人分走了,他肯定不高興啊,但國家大事,總不能也讓他這麼任性吧。

總之,滿朝文武都認定了天壽帝是小心眼才生氣的,完全沒有往天壽帝可能遇害這方麵想,聞士集倒是想了,可他一沒有證據,二放不開手腳。

他要是想解救天壽帝,首先就得動用自己的人馬,然後把太子,以及朝中一乾人等拿下,天壽帝已經是那個德行了,假如他真的這麼做了,誰信他是想救皇帝,估計全天下的人都要認為,他這是要造反。

拿下一個皇子還好說,拿下太子,這跟揭竿而起有什麼區彆?

至於秘密聯合宗室……嗬嗬,看看外麵的情況吧。

三皇子和六皇子被流放了,二皇子修仙達人,不問世事,四皇子膽小,太子沒權的時候他繞著太子走,現在太子有權了,他第一個俯首下拜、恭敬的就快替太子扇扇子了,七八不用提,年紀太小,唯有五皇子似乎看不出態度來,但他年底剛剛大婚,他的王妃是田太尉之女,而田太尉,是所有朝臣當中,第一個正式宣布站在太子這邊的。

比孟舊玉和孟昔昭還快,因為他倆自知自己和太子的關係如何,用不著這麼高調,而田太尉不行啊,他看太子如此強勢,怕他因著五皇子的緣故,排擠自己,所以才來了這麼一出。

五皇子有沒有被嘔死,彆人不知道,反正太子挺喜歡他這個態度,最近商討政事的時候,還對他多笑了幾下。

皇子沒戲了,親王呢?應天府的親王不少,有三個,但這三個全是襲爵的子孫,正主都死得比天壽帝早,襲爵的王爺水分有多大,這就不必贅述了。

真正算是太子長輩、可以壓他一頭、而且被眾人認可的,數來數去,居然還隻能數到郡王身上,其中,曾經跟天壽帝關係很好、也同許多朝臣有來往的梁郡王,更是上上之選。

然而還不等聞士集去探聽這位郡王爺的態度,梁郡王就以宗正寺卿的身份,聯合太常寺卿,向太子嚴肅的提出請求,希望能撥出

銀兩來,修繕早就定下的天壽帝萬年吉地……

萬年吉地,即皇帝陵寢的所在地。

聞士集:“…………”

這位鐵血硬漢,突然明白了什麼叫做絕望。

不僅梁郡王如此,幾乎有點發言權的皇室人員,都在催這個事,這也沒辦法,孟昔昭喂的那個藥,讓天壽帝從早到晚都起不來,也睜不開眼,看著就跟昏睡差不多,而很多人在病重時期,離去世不遠的時候,都會陷入昏睡。

大家一致認為天壽帝這是活不長了,某些朝代或許會特彆忌諱在皇帝還活著的時候就準備後事,但齊朝沒有,畢竟大家都習慣了,皇帝這東西,就是幾年一換的。

早點準備,也免得到時候抓瞎。

太子深以為然,讓戶部撥出一千萬兩,來給天壽帝修建皇陵,戶部尚書差點被他這大手筆噎死,趕緊攔著,同時做出一臉感動的模樣,一邊說著太子殿下真是太孝順了,一邊求他收回成命,畢竟國庫再有錢,也禁不起這麼造啊。

一千萬兩最終被砍成了三百萬兩,主要是因為那皇陵從天壽帝剛登基的時候就在建,到了現在,其實已經很豪華了。這三百萬兩拿出去,也不知道有多少真的能用在那沒用的皇陵上麵。

不過,不用慌,太子需要用這種方式表達他的孝心,而孟昔昭需要用這種方式,把這錢要回來。

到時候不管誰敢貪這筆銀子,都彆想跑,而等他們東窗事發,正好,太子還能靠著憤怒的抄家,再表達一次自己的孝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