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秦喜來番外(2)
四兄弟在書房內的談話就像是圈被風吹起的漣漪, 帶給秦喜來的震驚回到府中之後也從未停歇.
他迷迷糊糊睡到床榻之上時,腦中紛繁思緒沒能停止。
望著銅鏡前鬆散發髻的孫淑君,秦喜來突然開口問道:“夫人可知曉當年大堂哥與堂弟因政見不合斷絕來往之事?”
“當時傳得滿城風雨, 我又怎會不知。”孫淑君聞言輕笑一聲,似是回想起好笑的事, 滿麵笑意地又說道:“隻有外人才會真認為哥哥們吵架。”
秦喜來一哽,竟不知該如何說他當年是真相信了。
難怪今日夜飯,一大家子人毫無生疏之感,也無人提起當年之事。
原來根本就沒人相信巒家兄弟倆會反目成仇。
“小時候舅舅帶我們進山,武哥就負責保護我們, 三足也隻聽大哥的話……”孫淑君不禁回憶起小時候的事。
憶起三足,心中又升起淡淡哀傷。
三足在巒星河去世前幾日離開了府中,之後無論如何尋找都沒有蹤跡。
“大堂哥和二堂哥越長越像舅舅了。”秦喜來又忽然感慨。
兩位堂兄一文一武,年輕時氣質瞧著千差萬彆,誰曾想臨老了老了竟變得越發相像起來。
巒文沉穩內斂, 隱隱有智珠在握的從容感。
巒武眸光中倒是多了些殺氣。
“你沒發現弟弟也和兩個堂兄很相像。”孫淑君笑了笑, 之後一語驚醒夢中人:“你倒是與哥哥們一點都不像, 老狐狸!”
咯噔一聲, 秦喜來終於想明白為何心中一直以來的異樣是為何了。
他與其他三人在不知不覺中竟離得原來越遠。
坐上戶部尚書之位後, 十幾年官場沉浮讓他隻學會了明哲保身四個字。
聽到巒武說要換人坐這天下之時, 他心中想得竟然是失敗之後如何。
作為家人,作為好友,他難道不應該毫無遲疑地支持兄長才是?
“舅舅說……”
孫淑君並未發現丈夫眼中的震動,仍在自顧自地回憶著小時候在山裡的生活。
回憶完, 她沉浸在回憶中難得地睡了個安穩覺。
秦喜來則不然,整晚輾轉反側,心中不停自問, 他為何會變成了如今這幅模樣。
巒星河的臉不停出現,耳旁完全是曾經的種種誓言。
***
第二日。
秦喜來頂著張疲倦的臉趕往朝會。
下朝之後,他獨自一人又去了趟[巒氏鮮蕈館],坐到星辰滿天,這才醉醺醺地回到府中。
這一醉,秦喜來生了場大病。
在府中將養半月才得以重回朝堂。
重回朝堂之後眾位同僚才發現秦喜來好似變了個人。
容光煥發精氣神十足。
半個月後。
巒文攜身邊兩百親衛回朝複命。
朝堂之上,秦喜來作為丞相一派與之爆發了激烈衝突,巒武全程作壁上觀之姿,臉上古井無波地似是個局外人。
小皇帝笑眯眯地看大臣們針鋒相對。
雖沒明擺著偏袒誰,下了朝之後卻將巒文召進禦書房,在宮中用完飯之後才回府。
向著誰可見一斑。
朝堂之上文武兩撥大臣自此就沒消停過。
皇太後為獎賞巒文這些年來領軍有功,特意將夫婿早亡的嫡親妹妹下嫁給其做平妻。
平妻……
如此荒唐行徑引來鋪天蓋地的彈劾。
可小皇帝隻是一副樂見其成的模樣,笑嗬嗬地當朝誇獎巒文日後可享齊人之福。
巒文跪下謝恩。
兩個月後,大紅花轎抬進將軍府。
巒家幾兄弟齊齊成了百姓口中的笑話。
而就在此時,丞相府突然傳出巒武急火攻心暈倒的消息,請了無數大夫進府診病。
丞相派領頭倒下,支持丞相的陣營也因此亂了陣腳。
曾經跳出來質問巒文的秦喜來卻像是個無事人般仍舊每天樂呼呼的。
丞相府的大門沒踏進過不說,還與明國公府世子來往密切。
在巒文縱容下,張姓平妻掌管中饋,原夫人整日以淚洗麵,將軍府內一片愁雲慘淡。
就在如此節骨眼下,丞相陣營中不少官員逐漸倒向小皇帝。
巒武以養病為由閉門不出的情況下,朝政全落由小皇帝執掌。
小皇帝相信巒文,凡事都喜歡召他進宮商議。
此舉卻引起明國公府的警惕,生怕走了個巒武又來個巒文同樣權傾朝野難以去除。
不知皇太後與小皇帝達成了何種協議,竟也學會了在朝堂之上玩權數。
巒文表現得忠心耿耿,對此毫無意義。
***
半年後,南陵國與大奇朝邊境突發衝突。
一夥自稱是大奇人的土匪搶劫了南陵國邊境幾個村莊,殺死百姓十幾人。
南陵朝怒叱大奇毀壞和平條約,引起國內民憤。
南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打西北邊城,西北軍苦受城門三日後上奏請求援兵。
朝中可用武將小皇帝自是最相信巒文,奈何皇太後並不同意讓巒文領軍出征。
他已掌管三十萬邊城軍,若再控製西北軍,朝中大半軍隊都將落入其手。
於是朝堂之上幾派人為此爭執不下。
之後,秦喜來這個文官竟被推了出來。
丞相派痛恨這根牆頭草,巴不得推他出去受死,巒文一派則是滿意住嘴,理由同上。
隻有明國公一派樂見秦喜來掌控西北軍。
至於此仗若輸會造成什麼後果,滿朝堂之上沒一人關心。
權利才是他們爭吵搶奪的最終目的。
小皇帝賜下西北虎符,當朝讓秦喜來立下軍令狀,若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
秦喜來領兵出征西北。
巒文繼續沒事人般服侍著小皇帝,對他的命令言聽計從。
大肆征用百姓建造了一艘堪比宮殿的畫舫,為方便觀看舞姬跳舞,將禦花園大半鏟平修建了戲台子。
強搶民女入宮,偏袒濫殺無辜的明國公世子。
因嫌蹴鞠場不夠寬,占用戶部院子,改為了蹴鞠場。
明國公借由修建堤壩等行為斂財,並且大張旗鼓主理戶部之責。
官員走官送禮之風盛行。
民間門怨聲漸起。
而引發民怨沸騰的導火索來自修建的堤壩在一場洪水來臨後……轟然倒塌。
下遊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
彈劾明國公的奏折卻被小皇帝棄之案頭,反倒是那上奏的老臣差點因此下了大牢。
比無能更可怕的便是昏庸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