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五月節,胤禔奉旨進宮麵聖的時候,敏銳的發現了宮中氣氛發生了變化。
太子詹事府的那些人,腰也挺了、背也直了,說話聲音都粗了。後台硬氣起來,果然不一樣了,直郡王看著詹事府的詹事邁著八字步從武英殿出來,嘴裡念著“太子爺要這些書”雲雲,轉身去了隆宗門請見。
康熙今兒也是專門等著胤禔,打算父子倆談談這個條陳,順便給他找點事兒乾。
“你的條陳,朕都看過了,關於薩布素一時想岔了,朕也認同。”康熙道“加上滿丕……嗯,朕考慮給他口頭斥責也就罷了,再者他乞骸骨,朕也答應了。”
“汗阿瑪寬厚仁德、聖明燭照。”好聽話流水似的從胤禔嘴裡冒出來,不要錢的往身上堆。上首的皇帝雖然儘力維持嚴肅的表象,但嘴邊眼角的皺眉還是勾起了愉快的弧度。
皇帝清清嗓子“嗯,朕也隻是想到了他的功勞,再說他年老多病,朕寬宥一二罷了。不過,關於你提議京旗回屯之事,你告訴朕,到底是怎麼想的?”
“回汗阿瑪,兒臣隻是覺著,倘若當初墨爾根一線,城鎮興旺,人口繁多,雅克薩之事說不定不會拖那麼多年。”胤禔道“再者,雖然尼布楚條約簽訂,但鄂羅斯後來支持噶爾丹,必是對領土還有圖謀,不得不防。”
“不管駐紮多少軍隊,邊境人口才是戰略縱深的必須,否則突破軍隊之後,吉、黑兩地廣闊的領土反而成為了敵方以戰養戰的基礎。”胤禔道“如果人口足夠,哪怕朝廷軍隊一時受挫,也能依靠地方官組織百姓,形成有效防線。”
在現時的作戰、軍事水準和武器條件下,人口防線是完全可以作為預備防線以備不測。不過道理是這個道理,但胤禔也並不認為康熙一定認同自己的想法,畢竟這個有可能發生戰爭看上去太遙遠了。
大部分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在提出的時候,謀求的都是十幾二十年能看到效果,至於真的百年、千年,誰知道呢!可移民這種事兒,未來十幾二十年,能有什麼效果?
乾清宮裡出現了短暫的沉默,康熙忽然問道“就這些?”
“回汗阿瑪,還有一個理由。”胤禔將最後的理由說了出來“京旗人丁滋長,如今已有閒散無職之人在街麵上亂晃。因著京旗親連著親,有什麼事也不好處理,這對順天府安穩也不好。”
“既如此,不如讓他們回北邊,謀條出路,也算是為國分憂。”
當年順治皇帝亦有此想,但這位的想法非常激進,當時旗主們又沉迷於花花世界,哪裡肯讚同他的計劃。康熙繼位這麼多年,作為一個負責的皇帝,他想了一下順治年間京旗旗丁的人口數,再想想康熙三十八年的人口數,康熙的眉毛瞬間擰成了麻花。
太平年月人丁滋長才是常理,哪怕西北打仗也沒耽誤生孩子,照這麼下去,京旗旗人的生計的確是問題。祖製旗人除了依照朝廷安排之外,彆說經商一類,就是換個地方住都得經過幾個衙門登記批準。
康熙就道“你說的有理,據此來看,如果京旗回流,你看如何開始更合適呢?”
胤禔略作思索,就道“兒臣為了避免旗主們不必要的猜測,可以從各家次子、三子這種極有可能閒散的旗丁開始,還有就是漢軍旗。綠營人數一般在四十萬上下,但這裡麵的家庭有多少個孩子呢?不如就令其餘人等出旗減輕負擔。”
這樣既能避免刺激旗主,又能發揮作用,逐漸令旗人從官養變為自養。
說到底,旗人整體組織是一個軍事組織,在和平條件下,這個組織已經不適用了。作為預備役而存在的旗丁們,就像前朝軍戶家無法襲職的兒子們一樣,得自謀生路。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各方的反應我們都要想好。另外,”康熙突然提到了一個名詞,“你一定知道前朝程成化犁庭。”
“兒臣知道。”
前朝成化年間,建州三衛之間矛盾尖銳,加上旁邊是朝鮮,高皇帝五世祖董山縱兵劫掠遼東。最後成化皇帝、也就是萬貴妃她老公明憲宗下令直搗老巢,董山在離京回歸途中被明軍殺死。
胤禔(安修)既不是大明朝的孝子、也不是大清朝的賢孫,所以直郡王說起這個問題語氣平靜、情緒穩定,但出乎意料的是,康熙本人居然也很冷靜,仿佛在說旁人的故事。
“是啊,但當初明軍也隻是攻打至如今的新賓,建州依然可以後退至吉、黑。”康熙說道“前朝也從沒打算繼續向北推進,因為他們覺得不值得。不止對遼東,對蒙古也是,自永樂之後,他們就逐步失去了對邊疆的渴求和控製。”
“朕對你說這些,是為了讓你明白,此事是有風險的。”
胤禔當然明白,說到底還是擔心人口多了,再冒出一個高皇帝那種人。但胤禔的想法卻是,如果移民,就算將來關外再興一個梟雄,那也是肉爛在鍋裡,總好過便宜了鄂羅斯罷。但康熙肯定不是這麼想的,直郡王開始琢磨該怎麼說。
“汗阿瑪,這樣的大事,兒子也不敢打包票。”胤禔斟酌著說“但以兒臣淺見,總歸人多了,朝廷在當地體製健全,才能防患於未然。若是擔心這點而放著不管,汗阿瑪也說了,前朝就是例子。”
規範起來總好過放任自流、野蠻生長,康熙倒也認同這個,但具體怎麼辦他還得想一想,尤其這事沒個二三十年是辦不下來的,太子也得心中有數。
“你手上還有什麼差事麼?”康熙問道。
胤禔道“今日之後,兒臣沒什麼差事了,汗阿瑪曾交代兒子多關注一下準噶爾那邊的消息。但理藩院和兵部也無消息。”
“好。你先去罷,等朕安排老四、老五也學習一下軍務的時候,他們寫的條陳,你幫著朕看一看。”
“嗻。”
“還有,朕看今次善撲營的名單上,有你哈哈珠子的名字?是叫巴特的那個。”
胤禔笑道“汗阿瑪您真是好記性。巴特是兒子的哈哈珠子,他……家裡略有不諧,父母都不在了,長輩擠兌他。兒臣也不好強為他出頭,想著他來善撲營更體麵,過段時間兒子幫他分家,他家裡也能安生些。”
當年幾個哈哈珠子是個什麼情況,時隔多年康熙還是記得,胤禔難得為手底下人謀個福利。既然事出有因,又不是往禦前塞人。所以,這個體麵要給,皇帝很快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