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根據樂譜可以分成大型器樂前奏、人聲主體、大型綜合結尾三個部分。
長達236小節的大型前奏,一開頭就是弦樂器狂風驟雨般的急板先發製人,像狂風暴雨劈頭蓋臉而來,聲勢龐大,又用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宣敘調打斷它,兩種力量的碰撞將動蕩不安的激烈情緒繃緊到最高峰。
後續的多段自由變奏不斷重現前麵三個樂章的主題,又被宣敘調所打斷,幾經反複,如同人成長道路上一路跌跌撞撞,經過了一係列的探索和碰壁之後,才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鋼琴緩緩將《歡樂頌》的主題演奏出來,宛如姍姍來遲、隆重登場的主角。
剛剛暴躁不已的宣敘調宛如溫順的貓咪,木管部先加入到主題的演奏中,然後是弦樂器和其他聲部,整個樂團托起鋼琴的聲音,將樂曲的情緒不斷托高,上揚,就在要登上頂峰的時候,就在所有人都在期待頂點光芒的時候,樂團聲音戛然終止。
人聲演唱的部分,則由鋼琴一力頂替。
沒有一絲一毫地伴奏!
這比之前第一樂章鋼琴撐起第二主題的時候更令人吃驚,整個安排就是那最重要的樂章最重要的表達全部由鋼琴一力扛起!
這不是肖協,樂團要主動為鋼琴讓步,這是貝九——
路易已經可以想象時候會有多少樂評人將之稱為狂妄。在這方麵,狗卷荊真的和他老師十足十地像。
——不過想想作曲家還是他的祖師爺。
聽得出來,這個版本是根據貝多芬原版的《第九交響曲》和李斯特改編的鋼琴版上改編的,如果狗卷荊真的是從小由貝多芬他們秘密培養出來的弟子,那麼這次的演奏隻能說是人家一脈相傳的證明。
而且貝九對浪漫社來說也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它不僅開創了浪漫派音樂的先風,用音樂來捕捉和描述情緒,還是各種音樂技法、和聲、曲式、配器的開山之作。無論是對於貝多芬本人的音樂生涯,還是對整個音樂圈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作品。
到現在為止,每年還會有影視作品將貝九作為配樂使用,自麵世以來就大受歡迎。
這是一首很有傳承意義的曲子!
作為浪漫社新一代領頭者登上大舞台的第一首曲子再好不過!
想到這裡樂評人就興奮了。
路易已經被他自己閉環的邏輯說服了,完全忽視了狗卷荊在巴賽曾經和巴黎愛樂的合作,直接拔高了這場實際上是實驗性質的演奏會,情緒剛開始的一點小抗拒馬上轉變為正麵,積極投入到演奏當中。
《歡樂頌》的合唱是極為輝煌宏偉的篇章,歐洲就曾經有過萬人大合唱演出,可見這首曲子的容量有多大。鋼琴代替了人聲演奏出主題之後,樂團才如同追隨信仰的士兵,浩浩蕩蕩跟隨主題,從低聲部到高聲部,從弦樂組到管樂組,通通轉變為伴隨附和主題的旋律,沒有合唱勝似合唱。
當路易以為這樣氣勢恢宏的演奏會一直持續到結束的時候,發現又出現了鋼琴的獨奏。
聲音清脆乾淨,層層遞進的鋼琴獨奏。
和弦都不複雜。
如此出乎意料,這樣純粹的聲音,宛如童聲……
曲子的改編跟他們所有人的想象都不一樣!
他相信已經有樂評人在心裡罵胡來亂搞了,路易卻覺得驚喜在這裡。
簡單,清脆,像唱詩班那群可愛的孩子站在教堂裡……不不不,這個聲音,更像是站在草坪上,海岸邊,比教堂更廣闊的地方,孩子也不行,天真可愛的孩子唱不出這樣的聲音。
——這很神奇。
當樂團逐漸將樂曲推向高峰,情緒就像蓄勢待發的火山,即將噴射出劇烈
的岩漿,用熾熱毀滅一切的時候,鋼琴的聲音扼住了他們的喉嚨,控製住了他們的呼吸,把那種爆發的,甚至是暴虐的情緒轉為另一種更昂揚的情緒。
就算是路易這樣的樂評人都難以準確描述,然而演奏者並非憑空捏造出不存在的事物,因為他的鋼琴如此堅定,就像跟他們描述一件確定的事實,隻是他們難以完全理解,而聲音又是那麼美妙,以至於有聽眾發出了輕微的聲動。路易聽出來了,是小小的一聲啜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