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因人設崗,增加機構,臃腫的行政體係,已經是宋朝的死穴了。官員的考核也很輕鬆,再加上超高的待遇,誰人不想當官?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李秀才的心理了,又想拿錢,又想輕鬆,還想有麵子怎麼辦?做官啊!做了官後,不僅錢有了,地位有了,權力有了,老婆都有著落了。看看,多美好。這個“宋朝夢”,從穩定國家形勢來說,這一招還真的不錯,起碼化解了很多矛盾——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十年也還是不成的。然而,過猶不及,太過重文輕武的結果就是,宋朝一直拿敵國沒辦法,這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反正宋朝就是這麼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讓人又愛又恨。
可以說,李秀才就是做著“宋朝夢”的其中一人了。
隻可惜,到了現在這個地步,不改革就死的地步,這個“宋朝夢”就有點格格不入了。
看著好似丟了魂一樣的李秀才,一步步走回李家村,張正書心中沒有憐憫,隻有悲哀。
“小官人,慢走啊!”
這些佃客,真心誠意送彆著張正書。
然而,張正書隻是心不在焉地揮了揮手。因為他發現,不管宋朝經濟再繁榮也好,始終轉化不成國力。國力是什麼?答案是人才,不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而是發明創造的人才。沒有科技上的進步,農耕文明其實是原地踏步的。看看這輛馬車就知道了,張正書和來財登上馬車後,張正書就有點想吐——太顛簸了啊,速度還慢!彆小看一輛馬車,其實這也是國力的體現。如果馬車能加快速度,減少顛簸,那輸送糧食,豈不是要快多了?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當然包括了糧食的運輸速度。
隻是這輛馬車,讓張正書很無語。北宋滅亡,看似偶然,必然的因素還是太多了啊。宋朝太過於輕視科技了,甚至可以說,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曆朝曆代就一直是這個尿性——統治者為了求穩啊,新興科技,有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難以管理。這怎麼辦?當然是不提倡,不重視了。
“看來,不僅僅是‘種田術’啊,我還需要很多技能,幫助宋朝快速攀爬科技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