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先在河邊,建造一間木屋,下麵用磚石築基,不易被腐朽……”張正書比劃了一番,那些營造匠立馬就會意了。
原來,宋朝時建築,大多都是磚木結構的。就算是全部用石頭砌成的建築,也不算少見。隻不過中國的情況很特殊,世界其他國家的建築,起初都經過木結構階段,隨後就逐漸轉向磚木混合結構或磚石結構方向發展。但中國的古代建築卻一直沿著木結構為主的方向發展,磚木什麼的雖然也有,甚至磚石結構也有,但並不常用。
好在,這些營造匠都是身負絕技之人,用磚石做底基而已,對他們而言也不算是什麼高難度的挑戰。張正書把要領和他們一說,這些營造匠就明白了。
看著這些營造匠乾活的勁頭十足,張正書也頗為欣慰。
“看來,先進的技術還很誘人的嘛!”
對這種情況,張正書早有預料,所以那水力、風力和人力三用紡車,他就隻是讓人做出了部件而已。
現在,還在張家製造部件的木工,已經完成三架三用紡車的部件了。接下來的事,就是把它們運到紡織工廠這裡,組裝起來。
“這裡,還要建三間大屋……”
張正書拿出圖紙來,仔細地跟那些營造匠說了自己的要求,然後就跟著管家張通離開了李家村,坐上了回程的馬車。
此刻,已經是下午十分,太陽估計再有一個時辰左右就下山了。曬了一天的張正書,覺得自己都有些受不住——雖然他很多時候,都是躲在樹蔭底下的,真的辛苦的還是那些木匠、營造匠。
“小官人,吃水!”
來財拿出了一個葫蘆,遞給了張正書。
這時候,盛水的事物並不多,葫蘆算是一個了。這時候的葫蘆,並不叫葫蘆,而是叫做“甘瓠”,意思就是盛水的瓜。此時的宋人很有意思,他們冬天喝熱水,因為冬天太冷了;夏天則喝涼水——這涼水好一點的,是井裡的水,也就是地下水,還算乾淨;差一點的呢,是河水,還是下遊的河水。想想上遊有無數牲畜糞便、洗衣的臟水彙入河水,張正書想了都覺得反胃。所以,他早就下了個規定,但凡是他喝的水,一定一定要煮沸後才喝。甚至很多時候,他出門在外帶的葫蘆裡,裝的都是茶水。因為茶水,必須是用沸水衝煮啊!
本來身體就弱,萬一再有什麼寄生蟲的,那他豈不是倒了大黴?病從口入,這是張正書一直很注重的事,免得不明不白又掛了。
有意思的是,不止是汴梁城,便是其他城市,也有個行當,叫做賣水郎。這賣水郎,也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因為宋朝可沒有什麼自來水,隻有井水、河水之類的。有些人家家中沒有水井,也沒人挑水,所以就有專門挑水賣的人,把水送到這些人家,收取微簿的錢銀,以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