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為政績(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194 字 2024-03-21

張正書也是一陣無語,但還是耐心地說道:“呂相公,你穿著官袍的……”

呂嘉問低頭一看,喲,還真的是……他這個動作,旁邊的帶刀隨從都笑了。唯獨張正書和一群木匠、佃戶不敢笑。“咳咳,那個也不能證明老夫便是開封府府尹啊?”

張正書覺得好笑,這官僚其實都一樣的,既想做戲,但演技又不咋滴。要是他能做得自然一些,說不定張正書還真的被騙過去了。好在,這時候的宋人也好騙,看那些誠惶誠恐的木匠、佃戶就知道了,這民和官隔著的鴻溝,實在太大。

然而,張正書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就是個開封府府尹嘛,相當於後世的首都市長。權力確實挺大的,然而張正書一沒犯法,二還給他漲政績了,他到這裡來慰問兩句,這不是很正常嗎?

常言道,“千裡來做官,隻為吃和穿”。當然,宋朝的官,特彆是高官,過得都挺滋潤的。且不說當官了立即有田地了,俸祿還很高!像呂嘉問,其餘的不說,單單是他做這開封府的第一把手,他每月有三十石月糧,其中包括十五石米、十五石麥。此外每月還有二十捆、每捆十三斤的柴禾、四十捆乾草、一千五百貫的“公使錢”。另外,作為外任藩府的高級地方官,朝廷劃撥給開封府府尹有二十頃職田,也就是兩千畝耕地,允許開封府府尹每年收租,並且無需納糧。這兩千畝耕地按每畝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兩千石米的進項。還有,權知開封府事每月還有一百貫的添支,每年冬天又發給十五秤、每秤十五斤的木炭……

林林總總算下來,做一年的開封府府尹,居然年薪在一萬八千貫左右。再加上呂嘉問有直學士的頭銜,每年有一千六百五十六貫的錢財收入,還有十匹綾、三十四匹絹、兩匹羅和一百兩綿的實物收入。也就是說,呂嘉問年薪是兩萬貫,還不另計實物。兩萬貫是什麼概念?要知道,這時候的一文錢大概是後世的兩塊錢那樣子,也就相當於後世的三千多萬年薪吧。

升官發財,在彆的朝代可能是指貪汙,但是在宋朝,卻是實打實的。那怕是最低最低的從九品官,也有月祿米五石,俸錢八千文,外加每年綿十二兩。除了俸祿以外,各種福利補貼名目繁多,什麼茶酒錢、廚料錢、薪炭錢、馬料錢等等。甚至,官員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錢,統統都是由朝廷“埋單”的。

宋朝官員福利這麼好,也難怪財政支出那麼困難了,“冗官”這件事可不是說笑的。可是,大小官員喜歡啊,也難怪讀書人被洗腦了,實在是因為做官的福利太好!所以,大小官員都拚了命往上爬,因為爬到宰相這官職,年薪收入還要再升一層。

想要升官,自然要抓政績了。

作為開封府府尹,除了斷案要神準之外,其實更多的是抓民生工程。要知道,這開封府府尹的職責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導民而勸課之,中都之獄訟皆受而聽焉,小事則專決,大事則稟奏”,也就是說統攬京城汴梁一應行政、司法、民生要務。

呂嘉問自忖,司法方麵有諸多珠玉在前,他想要超越,估計是不可能的了。但正愁沒政績的時候,《京華報》就送到了他麵前。他本來諸事繁忙,這種“小報”他怎麼會看?隻是他的幕僚說了,在汴梁城外李家村有人出資修了一個水利工程,他也不覺得有什麼新奇的。

後來某一日,他偶爾看到了這“自行灌溉係統”,他就知道,自己的機會好像來了……

張正書也把情況猜得了七七八八,其實他並不在意給呂嘉問添政績的,甚至若是可以,他主動把政績送上門。如果能借此和開封府府尹搞好關係,那就是張正書賺到了。

誠然,張正書並不會因此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利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