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在挑燈奮戰,這封信他不得不親自來寫,因為這關係到大宋的前程,越少人知道越好。
“劈啪”一聲輕響,這是燭花在燃燒的聲音。
稍稍被打斷了思路的張正書,用鵝毛筆蘸了蘸墨水,繼續在宣紙上寫著他的推斷。
一個驚天大陰謀,慢慢地在他的筆下浮出了水麵。
“若是此計能成功,那麼可保得大宋四十載無虞!”
張正書在信上如是寫,因為他知道曆史進程,當初若不是西夏牽製了大宋好大一部分的西軍,那麼汴梁城保衛戰,超過五十萬人馬的大宋,又怎麼會輸給區區七萬人馬的金兵?曆史,自有他的因果。李乾順上台了,扭轉了西夏的國策,從窮兵黷武到韜光隱晦,暗地裡卻是等待時機,準備給大宋和遼國致命一擊。
曆史上,李乾順做到了,成功擴土千裡,成為西夏有名的中興之君。然而,北宋和遼國卻轟然倒塌,成就了李乾順的威名。要想扭轉曆史,就必須搶在李乾順前麵,讓梁太後看清楚自己這個親生兒子是多麼冷血和腹黑,從而讓西夏陷入一場持久的內亂之中。
如果知道了李乾順的計劃,就算梁太後“虎毒不食子”,不忍對李乾順下手,那麼外戚梁氏集團也會幽禁李乾順的。如此一來,繼續掌權的還是梁太後這個目光短淺的女人,那麼大宋就有機會滅掉西夏了。
“計劃是很完美的,就看西夏人會不會內訌了……”
張正書把寫好的信晾乾,再把廢掉的草稿放在燈燭下燒掉,才貼身收好,準備明日到皇城司一趟。這封信,一定要呈給趙煦!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奇妙,如果張正書不是穿越了,他恐怕也看不出大宋大勝西夏的平夏城之戰有什麼陰謀詭計。但現在再一看,乖乖,用外戚梁氏的實力去消磨大宋的國力,李乾順好像算準了大宋無力再作深一步的入侵,這計謀大膽得讓人看得心驚膽戰。接下來,就是巴結遼國求得喘息之機。再伺機候得趙佶上台,李乾順冷眼看著大宋國力被趙佶慢慢地消耗殆儘。最後,等到金國伐遼的時候,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者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舉使得西夏中興。
布局之深遠,眼光之老辣,知道了真相的張正書,都忍不住打了個寒噤。
可惜,張正書不能把未發生的事寫在信上,不然趙煦就當他是神棍了。可李乾順的一生實在太過匪夷所思,一旦親自掌權,那就是大宋的敲響之日了。相反,如果西夏在內訌中被大宋滅國,大宋就能騰出兵力來對付遼國了。
曆史,往往就是一兩件關鍵的事,就絕定了它的走向。
“能不能改變曆史,就看這一次了……”
張正書也是懊惱啊,如果他能早點看出李乾順的陰謀,就不會白白浪費幾個月時間了。“但願趕得及……”
因為心中有事,張正書翻來覆去都睡不著,最後等到深夜時分,他才迷迷糊糊閉上了眼睛。
窗外明月皎潔,月色如水,傾瀉在地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