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三章:大宗貨物(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108 字 2024-03-22

隻是張正書要改變宋朝,又怎麼會掉進“實業誤國,炒房興邦”的怪圈之中?做實業,才是張正書要做的事!

“京郊麼?”

張正書想了想,覺得這個事情可以有啊!汴梁城中的商鋪,和汴梁城外的商鋪,那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客流量卻不見得會少到哪裡去。更何況,這東水門附近是汴梁城糧倉所在,廣濟倉、廣盈倉、富國倉。萬盈倉、永豐倉都在左近。汴河河運之利就不用說了,要是靠河很近的話,還能私自建一個碼頭來卸貨。張正書的打算是通南北之貨,河運是繞不開的,那麼建立這樣一個超市,也算是因地製宜了吧?

“能去瞧瞧麼?”張正書提出了要求。

林百間不料張正書真的要做這個“雜貨鋪”,一時間也愣住了,良久才說道:“當然可以……賢侄啊,不是伯父多嘴,你這‘雜貨鋪’,怕是無法賺錢罷?要不這樣,伯父有些路子,能找到一些‘鹽引’,你販鹽也比做‘雜貨鋪’好啊!”

宋朝對鹽的管製比較鬆動,哪怕是私人,隻要向官府交費就可一獲得“鹽引”,在指定地點采購、售賣食鹽。當然,在繁華地段是絕對禁止售賣食鹽的,因為那是官鹽的買賣所在。宋朝的物價從開國到元符這些年,已經不知道瘋長了多少倍,但是鹽價卻是比較穩定的,在三十八文到四十五文一斤來回徘徊。

雖然鹽價穩定,可架不住量大啊!是個人你就需要吃鹽,彆看量小,可日積月累起來,那就多了。怪不得林百間說,販鹽是一個好買賣,這確實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要不然,西夏也不會憑著一個青鹽就能緊緊咬住和大宋的貿易逆差。

在西北,因為走私猖獗,西夏的私鹽價格又比官鹽低,所以西北兩路不知道多少人參與了這一場私鹽的狂歡,甚至不管是商,還是民,甚至是兵、將門、匪,都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圈子,是一個外人突不破的圈子。

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大宋在尚有餘力的時候,為何不把西夏往死裡打?就是因為隱隱有利益的糾葛,讓每次西夏都在千鈞一發的時候,大宋的軍隊就泄氣了。真的是大宋沒能力打掉西夏嗎?不見得是,但青鹽在裡麵的功勞,是毋庸置疑的。

也就是趙煦這個愣頭青,硬是再挑起了和西夏的爭端,一下就把西夏的虛弱暴露出來了。這一次,趙煦不管什麼潛、規則,不管什麼私鹽之利,總算是打破了宋夏之間的僵局。

然而就是因為這樣,青鹽之利進入了大宋商賈的眼中,他們才發現原來在“苦哈哈”的西北荒蕪之地,居然還有這麼一個藏著巨大利潤的產業。林百間的消息自然是靈通的,所以他也提議張正書做私鹽,而且是合法的“私鹽”。

隻不過,張正書並沒有這個打算。

私鹽之利不少,但是於國無利,張正書並不打算在這一個方麵投入精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