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文人是很虛偽的,表麵上視金錢如糞土,但實際上卻和有錢人往來甚是密切。很多士大夫,都遣家人去做買賣,甚至為了避嫌,掌櫃的還是遠房到不能再遠房的親戚。生意往來,那些士大夫又怎麼可能“冰清玉潔”,絲毫不沾金錢那“阿堵之物”呢?
張正書培養來財成為一個掌櫃,其實也和那些士大夫的做法差不多。當然,這不是張正書在扮矜持,不想親自出麵管理,而是他真的分身乏術。作為一個統籌者,如果事事親躬,那張正書累死都不行。
一個好漢都需要三個人幫才行,更彆說要建立起數十個,甚至是數百個工廠了。培養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事。這樣的話,張正書就算不枉到宋朝走一遭了。因為,人總是會老去的;什麼工廠也隻是一時的;唯有建立工廠以強國的思想,才是永恒的。如果沒有這種思想,張正書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水中樓閣,鏡花水月。
而要把思想傳承下去,就得培養人才。唯有人才,才可以把思想傳承。
當然,現在的宋朝人沒有領悟到這一點。不過沒關係,張正書會讓辦工廠,辦作坊變成一件賺錢的事。隻要賺錢了,肯定會有人繼續把工廠辦下去的。工廠辦下去了,技術也會一直流傳下去。甚至會因為時代的進步,而倒逼他們進行創新。
這樣就足夠了,在張正書的想法裡,大道理每個人都會講,但很多人根本不當回事。最核心的地方,還是利益。沒有利益的事,沒人會去做的。作坊賺錢了,而且能賺大錢,肯定有人源源不斷地投入進來。
“就看來財能不能頂得住壓力了……”
張正書看著來財離去的方向,心中琢磨著,如果來財頂不住壓力,把握不住機會,那他就注定是淪為底層人士了。要是自己不思進取,張正書想幫他,都無從下手。人生中,有無數機會,有些人抓住機會了,他就成功了;有些人有機會都抓不住,那誰能幫得了他?不是不給你機會,是你不中用啊!
月色如水,一夜無話。
……
待得公雞司晨,天已大亮的時候,張正書習慣性地叫了一聲:“來財,拿我衣服過來……”
然而,張正書才想起來,來財好像被他支走了,去跟管家張通學習管理技巧去了。
“沒了書童,還是不太習慣啊!”
張正書摸了摸鼻子,自己起身了,準備去拿衣服。
就在這時候,門突然開了,來財走了進來:“小官人,衣裳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