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樂川築永樂城。
本來,築城之後應該是高枕無憂的了。進可攻,退可守。隻要打通補給線,就能以“永樂城”為橋頭堡,一直蠶食西夏。但是,永樂城選址問題,讓徐禧和種諤起了衝突。種諤指出,新築起的永樂城是死地,三麵絕崖而無水泉,是不可能堅守的。徐禧認為他是文官,怎麼能聽武官的勸告,就改了主意,換個地方築城,甚至不築城直接突襲西夏人呢?於是徐禧上報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衝昏了頭,一方麵也是內心深處對將門種家有戒備,下旨降了種諤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
戰場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極了春秋時的宋襄公,看見敵人立足未穩都不想進攻。徐禧不聽部下高永亨突襲敵軍的正確謀略,而以兵萬人列陣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決一死戰。西夏人渡河後,向宋軍發動猛攻。不用說,給了機會的西夏人勇猛無敵,宋軍戰敗退入城中。西夏圍困了永樂城,截斷水源,阻斷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於怨恨徐禧不聽勸告,種諤未予援救。
最後,西夏軍終攻破永樂城,徐禧等人死難,宋軍二十多萬士卒役夫陣亡。彭元量因為武功卓絕,最後逃得生天。
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還是覺得那箭矢橫飛,寒光四照、人馬嘶鳴的戰場是煉獄,稍稍回憶都能不斷流冷汗。
“腐儒誤國,已有定論。”
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覺得不解氣,冷冷地說道,“但你又好得了哪裡去?”
張正書淡淡地說道:“我比他們有自知之明。”
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說話了。
“人呐,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會死人的。不能對那麼多將士民夫負責,沒有那麼大個腦袋就不要戴那麼大頂帽子,不然最後誤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麼多人命。”張正書感慨地說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監軍可以,但不要對戰爭指手劃腳的。打仗的事,交給專業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領兵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王韶王子純,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範仲淹範希文。”
彭元量點了點頭:“你這話有點道理!”
“對了,我打算寫一封信勸告官家,你看行麼?”
張正書試探性地征求了彭元量的意見,雖然這個死太監沒點好臉色,但他好歹是跟了趙煦那麼多年,對趙煦的脾性知之甚深,問多兩句總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