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西夏的死穴(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83 字 2024-03-23

“勸告?”彭元量臉色古怪地看著張正書,認為他這是在說笑吧?以趙煦剛愎自用的性子,能聽得進他的勸告?

要知道,趙煦和他老爹宋神宗一樣,都是剛愎自用的性子,隻不過趙煦沒他老爹那麼嚴重罷了。宋神宗是怎樣的呢?和他心意的話,他就聽;像王安石的改革大刀闊斧,就非常對宋神宗的胃口,所以他接納了。但是王安石不同意宋神宗出兵西夏,原因很簡單,王安石認為“國之大政在兵農”,國不富則兵不強,既要整軍,更要理財,既要節流,更要開源,總之要把理財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

但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意見相左,他認為:“先措置得兵,乃及農。緣治農事須財,兵不省,財無由足。”即優先考慮軍事改革,他有魄力有決心,卻太過急燥,一心想開疆拓土,超越先祖。欲速則不達,再加上宋神宗雖然勤勉,但他用人的眼光和先祖差得太遠——不對,應該相差無幾,畢竟他的先祖是宋太宗,而不是英明神武的宋太祖。

看看他任用的將領,哪一個是真正能帶兵打仗的?再看看宋神宗時的西軍,因為王安石的改革尚未見成效,所以“其間至有匠氏、樂工、組繡、書畫、機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帥並以次官員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餘人”而不參加操練,有的軍中放軍債、賭博、劫掠婦女等時有發生。

這樣的軍隊,還想打勝仗?

隻是可憐了那幾十萬民夫,被俘了還好,起碼還有命在;戰死沙場的,甚至連個撫恤都沒。

如今,又到了宋夏之戰的緊要時刻,要是西軍還是那副模樣,張正書覺得太懸了。

不僅是張正書,彭元量也覺得懸。

“咱家還是勸你放棄這個念頭罷!官家決定的事,沒有誰可以更改……”

彭元量還以為,張正書是想勸趙煦不要貪功冒進。殊不知,張正書根本就不想說這個。

“我又沒打算勸官家不要出兵,相反,不僅要出兵,而且要打在夏國的七寸上!”

張正書想了想,覺得還是要提醒提醒趙煦,趁現在還有時間,快馬加鞭應該還能趕得及。反正一開始的平夏城之戰,也要耗時十幾天——如果曆史沒有改變的話。

“夏國的七寸?”彭元量一愣,他忽然想起宋神宗對西夏的兩次戰役,黨項人在高原山地上的靈活機動與高超的技戰術,正確的戰略思想,勇猛的士卒讓他還記憶猶新。若隻是論武藝,彭元量可以說西夏人中能打得過他的屈指可數。但是論起打仗衝鋒,或許一百個彭元量,都不夠一百個精銳的西夏士卒打的。

戰爭和個人較技,相差太遠太遠了。戰陣上的配合,是戰力的最終體現。但宋軍其實輸在不夠一往無前之上,西夏人就不同了,勇猛是深深刻在他們骨子裡的事。

黨項人有死穴嗎?

當然有,但很可惜,這個死穴宋軍沒辦法打擊到。所以,彭元量很懷疑張正書的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