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儘人事,聽天命(1 / 2)

大宋好官人 飄依雨 3254 字 2024-03-23

人不懂沒關係,最怕的就是不懂裝懂,偏生文人都是這個尿性。

自以為讀了兩本聖賢書,就真的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了?笑話,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不僅是宋朝這樣,哪怕是後世,這樣的現象都很嚴重。比如某球協,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也就中國那麼奇葩。更奇葩的是,彆國的體育協會都是行業協會,就中國的是行政機關,真的是有曆史淵源啊!

曆史,在某些方麵可能是優勢,但有些時候,卻成了最大的劣勢。

比如外行領導內行,這就說曆史的劣勢了。可以說,如果宋朝做得到人儘其用,那麼宋朝絕不止這個疆域。

想想看,宋朝的人口是曆代以來最多的,經濟最繁榮的,單單這兩項已經是核武器級彆的震懾力了。偏生宋朝自廢武功,搞個“崇文抑武”,硬生生把自己搞死了。當然,這也是因為漢人太自信的緣故,認為外族不過爾爾,隻要漢人一發力,就能搞掂了。真正的憂患是國內,一旦泥腿子揭竿而起,江山就沒了。換句話說,就是統治者都認為外部威脅隻是一時的,內部威脅卻可以讓政權顛覆。

殊不知,他們忘了有“五胡亂華”一事,胡人的野蠻,就是對文明的最大摧殘。沒有了強硬的武力做保障,一個國家怎麼發展壯大,繁榮昌盛?

這也是曆史的劣勢,因為中國自古有句話叫做“攘外必先安內”,是“尊王攘夷”繼承而來的。話一旦說得絕對,就不是真理了,而是詭辯。真理,永遠是一定範圍內的真理,出了這個範疇,真理也是謬論。前人有大量的實踐和證明,“攘外必先安內”這一策略有著無可爭議的合理性和操作性,這使得“攘外必先安內”成了曆代統治者的治國方略。到了宋朝,這一理論繼續升級,就成了“崇文抑武”。

確實,在很多時候漢人都是領先的,把胡人打得叫爸爸。可是他們忘了辯證看待問題,那時候漢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漢人的科技碾壓對麵,文明碾壓對麵。想想看,當鐵器遇到青銅器,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局麵?肯定是一邊倒啊!

但很可惜,宋朝現在的局勢已經反過來了,如今是胡人拿著鋼鐵,對上宋朝的生鐵,再結合機動性、勇猛作戰的特點,漢人哪裡還是胡人的對手!

此一時彼一時的國際環境,宋朝統治者卻還是用以前的目光看問題,不出大問題才怪!

用老馬的觀點就是,宋朝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已經轉變了,武人鬨事不再是主要矛盾,和西夏、遼國、交趾等國的不斷摩擦已經變成了主要矛盾。矛盾變了,方法還不跟著變,那注定是要失敗的。

張正書現在也是儘人事,聽天命罷了。

宋朝能到什麼地步,變成什麼樣子,不是他能主導的。張正書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宋朝多一條選擇的道路,不要一條路走到黑,明知道是死路一條還硬著頭皮往裡衝。所以,張正書不管彭元量的譏諷,拿起鵝毛筆就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信,交給了彭元量。

“彭內官,麻煩你交給官家了。看不看是官家的事,但如果因為這樣而戰敗了,可勿謂我言之不預了……”

張正書這話帶著點威脅的意味,彭元量卻嗤之以鼻。“這小子真當自己是個人物了,還‘勿謂言之不預’。你真當自己是周郎再世,孫子複生嗎!”彭元量也是有文化的太監,對於各種典故還是很熟悉的。

沒辦法,作為趙煦的貼身大內高手兼秘書,肚子裡沒點墨水怎麼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