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聽上去,是蠻不錯的政策,“保馬法”本是謀國之舉,想寓馬於農,但不料百姓後來卻不堪其重。因為一旦馬匹病疫死亡,就要賠償上萬錢,一般小康之家會由此破產,故而“人人以有馬為禍”。保馬法反而引發民情洶洶,不出十年,馬匹奇缺。這就是朝廷在坑百姓啊,沒利益的事,誰做?
但張正書反其道而行之,他推出了比轎子舒服,還比轎子快,甚至還有刹車、警示鈴聲的新式馬車,達官貴人還會坐那顯不出身份的轎子嗎?可有了馬車,怎能沒有馬呢?可大宋馬匹奇缺,哪裡來馬呢?唯有兩條途徑,一是走私,二是養馬。到時候,一匹馬彆說十幾貫錢了,恐怕要漲價到百貫錢。一兩年養一匹馬就能賺這麼多錢,肯定有人投身到這行業當中的。
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有利益的事,天下人肯定會搶著去做!
這才是謀國之舉,比王安石的辦法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畢竟馬匹多了,物以稀為貴,隻有駿馬才能買得出高價錢,那養馬人豈能不儘心儘力去培養駿馬?到時候,朝廷省了一大筆養馬錢就能得到數量頗為可觀的駿馬,算是撿了大便宜了。
而且張正書也不會閒著,他會派人去走私蒙古馬。當然,現在契丹人騎的馬也是蒙古馬。關鍵是找到幾匹健康的母馬和沒騸的公馬,這樣才能繁衍起來。蒙古馬的厲害之處在於,雖然不能快速衝刺,但蒙古馬適應性強,容易繁殖,體魄強健,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絕對是戰馬的優良選擇。哪怕是矮一點,但蒙古馬驚人速度、耐力結合之下,鮮少有馬匹是它們的對手。曆史上成吉思汗就是靠著蒙古馬和騎射,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馬的厲害,可想而知。
想到耐力極佳,不挑食,不需要精飼料的蒙古馬,再對比起眼前這匹駑馬,張正書心中就感慨。
同樣是馬,但差距真的不要太大!
“小官人,坐穩了!”
馬車夫用馬鞭在空中打了個響,那馬聽了,條件反射一樣向前小跑了起來。
“慢……點……能趕到就行……”
馬車一動,因為木軲轆,沒有減震裝置,道路上有頗多碎石,顛得張正書差點沒把剛剛吃進去的飯都給顛出來了。
“小官人,這再慢的話,跟走路差不多哩!”
這馬車夫也是個能講之人,他坐在馬匹與馬車相接之處,顛簸不是很大,所以開口說話流暢無比:“小官人,你瞧外間,俱是你倡導村民種的菽豆,看模樣是快要成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