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郭騫,其餘工匠都忍不住歎道:“小官人大才,吾等不及也!”
張正書“謙虛”地搖了搖頭,說道:“這才哪到哪,這馬車可以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不過以現在的技術還有不少瓶頸。郭真人,你之前不是說你時常出入達官貴人家嗎,你且瞧瞧,這樣的馬車,達官貴人們會買賬嗎?”
郭騫一愣,然後仔細思忖了起來,良久才問道:“小官人欲售價幾何?”
“第一輛四輪馬車,我打算賣一萬貫,接下來的,分成高中低三個等級,高者八千貫,中者五千貫,低者三千貫。高者為高配,此馬車所有設施一應俱全,包括車內凳椅,皆覆上棉花、絲綢、錦緞坐墊。所用材料,皆為上乘。甚至顧客有要求,還可再加長車廂,放置小幾,可在上麵品茶論酒,甚為風雅。
中者,雖然彈簧等物一應俱全,但車內裝飾,就不會這般豪華了,是以為次一檔。最重要的是,車底彈簧,也減為四個。
低者,則為二輪馬車,彈簧也減少為兩個。
這三者,在兩年之內,不論有任何損壞,我們都可免費為之修理。五年之內損壞,可優惠修理費用。一旦馬車有所改進,甚至可以加錢幫他們升級……”張正書絮絮叨叨說了很多,郭騫也勉強聽懂了。
可其餘工匠,卻聽得舌撟不下:“小官人,一輛馬車售價八千貫錢,是否不妥?”
張正書義正辭嚴地說道:“這彈簧,輪胎、車輪、軸承,你等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我花費了多少金錢來研製?可以說,林林總總算下來,投入已經超過了四萬貫錢了。如果不能快速回本,我做這馬車有何意義?”張正書一直秉持著投入研究就要物有所值這個理念,如果研發和產出不成正比,那還有誰一直在做研發?
比如後世,為什麼中國的材料科技一直拚不過外國?那是因為外國已經走了幾百年的路,中國要幾十年走完,基本不可能。研發出來的材料,都是外國玩剩下的,賺不了錢不說,還得投入大筆資金去研發——不研發不行啊,沒有前麵的材料,後續更高端的材料就出不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材料產業一直振興不起來,誰錢多燒得慌?幸好後來中國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總算是重視起材料科技,從國家層麵投入大量資金扶持材料產業。
想想看,同樣的一件東西,工藝都沒啥區彆,甚至中國比外國還要嚴謹。就因為材料不過關,核心零件隻能用外國的,還要給高昂的專利費。
不過,既然張正書穿越回到了古代,那麼提前發展一下科技,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隻是彆人對張正書這麼做有點不理解,特彆是那些工匠,滿帶著疑惑問道:“小官人,你定價這般高,有誰會買?又有誰肯花這錢?”沒辦法,這些工匠之前基本屬於社會底層的人物,哪裡知道社會上流的達官貴人是什麼個狀況。以張正書的了解,這些達官貴人是有錢都不知道怎麼花。